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特朗普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六四事件
又称天安门事件,欧美国家媒体也用“天安门大屠杀”、“六四屠杀”等词描述这一事件。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六四週年之际 王丹陷性骚风暴
中国六四学运领导人王丹日前遭一名台湾男子指控性骚扰,包含强吻与强暴未遂。指控者在六四34週年这天召开记者会,要求道歉否则提告。随后,王丹回应:欢迎提告,支持用法律的方式寻找事情的真相。
客座评论:台湾人为甚么要知道六四?
2023年6月4日是“六四事件”34週年,这个发生在1989年的中国民运最后以血腥镇压收场。曾经这在台湾引起争取自由民主的共鸣,不过多年过去,两岸走向不同发展道路。即便如此,旅居在台的香港媒体人曾志豪疾呼,台湾人不能不关注六四。
“六四”前夕,“四通桥”从中国地图应用程序消失
“六四”34周年前夕,在地图应用程序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上用在中国大陆普遍使用的简体中文搜索“四通桥”,将出现 “未找到相关地点”的信息。此前一直挂在四通桥上写有桥名的路牌也被拆除。
德语媒体:中国是否会摧毁德国工业?
《商报》担忧,中国凭借廉价大生产优势,将会威胁到德国产业的根基,德国政界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避免去工业化。《新苏黎世报》则刊发客席评论,指出尽管专制中国屡次打击民主运动,但是人类的自由的渴求永远不会被扼杀。
《5月35日》:香港“六四记忆”能移植台湾吗?
香港六四纪念剧《5月35日》无法在港公演,今年首度移师台湾——这对香港人与台湾人来说有什么意义?香港逐渐被“清洗”的六四记忆,能在台湾移植、落地吗?
“六四”临近 香港人如何悄悄纪念?
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唯一一个举行大规模纪念六四活动的地方。不过,2020年香港国安法出台后,这一传统就宣告中断。香港人正通过其他方式,努力保持对六四的记忆。纪念活动的主场则悄然移向海外。
六四纪念馆纽约开幕 特设香港民运展区
由八九民运领袖筹办的六四纪念馆,正式在美国纽约开幕,展出34年前六四事件的历史物品。香港曾经作为支援中国民运的集中地,今天也成为展馆的一个特别元素。
香港抹去六四记忆 文物保存寄望海外
天安门事件将届34週年之际,“六四纪念馆”在纽约开幕。在香港当局系统性抹去这场大屠杀记忆的此刻,专家告诉DW,海外的纪念活动将延续香港的传统,也代表人们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不会那么容易被浇熄。
墙外文摘:让种子飘落你家的花园,长出自由花
曾担任香港维园“六四”烛光晚会司仪多年、剧团“六四舞台”创办者列明慧表示,希望让不能在香港存在的《5月35日》,能在其他地方活下来。“等风起时,让争取民主自由的风筝飞得更远,让种子飘落你家的花园,长出自由花”。
长平观察:两条感觉受到侮辱的野狗
中国对脱口秀等喜剧艺术的打压仍在继续。假如“笑果文化”事件中两条野狗能够开口说话,它们将会说些什么?时评作家长平为此虚拟了一份谈话记录。
国殇之柱在德国柏林揭幕
香港警方五月初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扣押了纪念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国殇之柱”。在5月22日,其创作者高志活(Jens Galschiot)在德国柏林为“国殇之柱”复制品揭幕。
六四纪念日前夕,“国殇之柱”落户柏林
本周一,“国殇之柱”在柏林落成揭幕,以纪念1989年6月4日,中国大学生民主运动所遭受的血腥镇压。原本竖立在香港大学校园内的“国殇之柱”则已被当地警方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名而被拆除没收。
扣押国殇之柱遭批 香港保安局长致函驳斥WSJ
香港警方国安处日前扣押六四纪念艺术品“国殇之柱”,《华尔街日报》(WSJ)评论文章质疑港警“未经正当程序”,香港保安局长邓炳强致函该报驳斥。他在信中说了什么?
香港警方扣押“国殇之柱” 创作者称“太离谱”
香港警方发表声明称,国安处周五上午持法庭手令采取搜查行动,在元朗区检取一件与一宗“煽动他人颠覆国家政权罪”案件有关的证物。“国殇之柱”创作者、丹麦雕塑家高志活称“这太离谱了“。
墙外文摘:习泽电话会谈,中国又成最大赢家?
有评论认为,既然交战双方都没有放下既定立场,目前俄乌根本没有停战和谈的意愿,对习近平来说乐得大作好人,劝和促谈,听不听悉听尊便,但是我作为“和平建设者”的形象更加鲜明,北京只有获利而无损失,何乐不为?
处于保释期的香港支联会前主席何俊仁再度被捕
香港国安处本周二以“妨碍司法公正”的罪名逮捕了支联会前主席何俊仁。香港媒体报道称,何俊仁涉嫌“在保释期间干扰证人,妨碍司法公正”。
揭瞒报萨斯、呼吁平反六四的蒋彦永军医去世
2003年揭示萨斯传播真相、2004年要求中共平反六四的退休军医蒋彦永于上周六在北京去世。当年他在中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他离世的时候,只有社交媒体上出现一些零星的怀念帖子。
邹幸彤等三人拒交支联会资料罪成
香港支联会前副主席邹幸彤及另两名常委因拒绝依照《国安法实施细则》向当局提交支联会财务和运作信息,周六被香港一家法院裁定罪成。自香港2020年夏季实施国安法以来,已有许多民主派政治家和活动家遭到逮捕。
墙外文摘:“祖国母亲”、“中国爸爸”与“习大大”
有评论认为,近年来中国民族主义里对国家和政权的“男性化”想象开始增多。“祖国母亲”是没有主体,也没有实体的想象,而“祖国爸爸”对应有实体的政权,它象徵着警察、军队、外交部、政治局、乃至习近平本人。
客座评论:中国的“白纸革命”失败了吗?
如何评判中国日前发生的“白纸革命”?它成功与否?政论家邓聿文指出,要想在中国开展一场有组织、有纲领的政治反对运动,在当下可能还是一种奢望。 但“白纸革命”唤起了民心,这实际上为未来的革命培育了火种。
中共前领导人江泽民逝世:他是一位不一样的中共总书记
前中国最高领导人江泽民于2022年11月30日12时1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1989年到2002年,江泽民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其个人风格与传统的中共领导人颇为不同。
客座评论:中国会发生全国性抗议运动吗?
中国最近突然爆发一阵抗议浪潮,会否扩散成全国性的抗争运动?政论家邓聿文认为,这要看习近平政权如何应对。
鲍彤逝世:对这块土地仍充满希望
曾疾呼“中国在生病,应该靠民主主义起死回生”的政治人物鲍彤11月9日逝世,享耆寿90岁。这位曾任中共最高领导人赵紫阳秘书的被“软禁”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段,还针砭时弊,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声。
邹幸彤不认煽颠罪:政府混淆党国偷换概念
香港支联会“煽动顛復国家政权”案展开初级侦讯,被告之一邹幸彤在庭上自述她自小受启蒙之路,并为备受指控的“五大纲领”辩护。这位投身中香人权运动多年的人物,作供时数度哽咽流泪。
长平观察:改革一定会亡党吗?——戈尔巴乔夫的“教训”
从邓小平时代到习近平时代,中共从戈尔巴乔夫改革总结了怎样的“教训”?时评人长平认为,苏共与中共的路径区别,跟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没有关系,真正的改革必然导致“亡党亡国”。
长平观察:佩洛西的世界观与台湾的出路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访台过程中为什么强调六四镇压的历史?时评人长平认为,佩洛西展示了历史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台湾有机会做出更大的历史贡献。
佩洛西与中国:支持中国的人权30载
现年82岁的佩洛西是美国第一位女性众议长,2021年1月第四次当选该职。1991年,她在天安门广场上打开”献给为中国民主事业牺牲之烈士”的横幅。30年多来,她一直支持中国的民主,抨击共产党的“压迫性政权”。其间也曾试图与中方高层交流促转变。
又是一年618:被捂住的李佳琦和钱包
今年的618,没有中国“带货一哥”李佳琦的口红秀。这位以美妆护肤出道的带货网红因6月3日直播间出现的坦克冰激淋蛋糕,遭到中国当局的全面封杀。同时在新冠封控措施的影响下,中国民众今年的618更愿意“捂紧钱包”。
墙外文摘:坦克冰激淋——李佳琦的明与暗
有评论指出,李佳琦的案例代表了中国政府公权力的政治红线频繁化与随机化的趋势。这些无孔不入的政治要求与禁区,实际上也分成了“明”与“暗”两层。
长平观察:如何解读“李佳琦悖论”?
中国知名带货主播李佳琦因推销坦克冰棍而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李佳琦悖论”成为媒体热词。时评人、六四记忆·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长平认为,在现有的审查机制中,李佳琦并不需要了解所有的政治禁区,而是在政治上做一个提线木偶。
在美国纪念“六四”也不行?
近几年来, “六四”在中国互联网上变得愈发敏感,中国政府针对此事件进行的言论审查也愈发严格,但在海外,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纪念着当年镇压运动的死者。
客座评论:从行动主义到历史事实和历史记忆
政治学者张俊华以为,每到六四那天,有一定的行动,固然是好事,也是一件需要一定勇气的事,但作为人类社会,更要关心如何塑造一个平衡的、健康的历史记忆。
晒坦克造型 大陆带货王直播被中断
香港警方6月4日在维园及附近地区逮捕6人,并盘查数十名穿黑衣、背囊插白花的市民。大陆“直播一哥”李佳琦6月3日在卖货时晒出坦克造型蛋糕,直播瞬间被中断。
墙外文摘: 维园悼念仪式不再,港人如何海外移植?
有评论认指出,每逢6月,“八九六四”在香港已成为一种民主仪式。但是维园万点烛光不再,香港人在海外输出“八九六四”是必走之路。
台湾纪念六四33週年:“国殇之柱”重现台北
今年是香港无法举办任何六四纪念的第一年,台湾成两岸三地唯一能举办活动之地。台湾六四33週年晚会现场尾声,原在港大遭拆毁的“国殇之柱”,其3D复制雕像也于台北中正纪念堂民主大道重建。
德驻华使馆六四发帖又被删
每年六四周年前后,中国的网络审查机器就会开足马力,设法纪念的网民也不甘示弱。有人注意到,今年德国驻华大使馆发出的烛光悼念图被删,但这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无评论 no comments 走进台北纪念六四33週年现场
六四33週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台北中正纪念堂门口依照传统举行悼念活动。今年不同之处在于,因六四纪念活动在香港全面被禁,这里也成为国殇之柱和香港反对派人士的主场。
档案揭秘:德中情报合作 六四后亦未停止
中国间谍本应是德国情报机关的主要对手之一。不过,德广联的一项档案调查发现,德国当年曾和中国展开紧密情报合作,且在六四事件后仍未停止。德国联邦情报局以及德国总理府至今对德中情报合作讳莫如深。
布林肯:我们不会忘记6月4日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声明,称六四镇压是“野蛮攻击”;33年前在天安门广场和周边地区遭到中国政府血腥镇压的民主示威人士的努力,将不会被遗忘。
长平观察:八九六四 一座流动的纪念碑
六四33周年之际,香港维园遭到严厉封锁。时评人、六四记忆·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长平认为,八九六四是一座流动的纪念碑,香港当局的行为强化了人们对这场民主运动的记忆。
客座评论:台湾对六四的“忆当年”和“情不再”
六四天安门事件虽然当年被国民党政府形容为“屠杀”,但是随著时光的流逝,如今在台湾,纪念六四却成为非主流的活动。
六四事件为何让没有亲历的人也感同身受?
旅居澳大利亚的中国漫画艺术家巴丢草在1989年六四惨案发生时只有2岁,在上大学前根本不了解这一历史性事件。美国汉学家林培瑞当年则在北京,体验到了独特的气氛。如今,他们都不断地呼吁大家关注六四。
六四悼念的最后避风港——香港教会陷两难
六四33週年,在烛光难以燃点的香港,教会成为少数仍举办悼念活动的地方。香港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素来是最积极为六四事件发声的宗教,但如今难度愈来愈高,仍然希望以信仰纪念六四的教徒如何自处?
新冠疫情延绵两年半 专家:成北京试验社会管控契机
六四33週年前夕,中国首都北京几所大学校园发生学生抗议防疫政策的事件。部分专家认为,这些抗议显示学生的愤怒程度,而同时,过去两年半来的疫情,也让中国政府得以试验社会管控手段。
客座评论:动态清零土崩瓦解,京津大学生捅窟窿
在国内外局势变化的背景之下,中国政治高层围绕是否继续坚持“动态清零”的争论终于公开化。而在六四临近之际,京津两地大学生的举动更被外界赋予许多想象。
中共党内的改革先锋——赵紫阳
33年前,“六四”民主运动以遭到军队镇压而告终,赵紫阳的下台是其中核心的一幕。赵紫阳作为早年的“土改专家”,后来成为了中共党内的改革先驱,在六四后又遭到了罢黜,一直到去世都被软禁。中国官方至今对赵紫阳讳莫如深,但有关他的讨论却始终未曾停息。
香港和台湾曾经这样纪念六四
今年随着香港天主教会宣布将不再为六四死难者举办悼念弥撒,香港公开的六四悼念活动全部无法举行,天安门民主运动的记忆在香港被系统性抹去。台湾可能成为两岸三地唯一可以纪念六四的地方。
中国流亡诗人廖亦武:我的愤怒仍然是很年轻的
长年旅居德国的中国流亡诗人廖亦武目前人在台湾访问,期间正好将遇到六四天安门事件33周年。当年他因为朗诵《大屠杀》遭到关押,其后几经磨难流亡海外。今年63岁的他接受德国之声专访,谈他如何用愤怒文笔对抗独裁国家。
六四33週年专访廖亦武:一本书对抗一个国家
2022年6月4日是“六四”33週年,德国之声专访现旅居台湾的中国流亡作家廖亦武。作为“六四”见证者,哪些历史记忆于他依然鲜明?他的书写,如今是为了什么?
图片回顾:那些曾经支持六四民运的香港明星
33年前中国大陆那场声势浩大的民主运动,开启了香港支持中国民运的先河。包括成龙、谭咏麟、曾志伟在内许多如今为“爱我中华”摇旗呐喊的港星,当年踊跃参与了支持六四学运的活动。有多少当年的同路人、如今已经分道扬镳?
前一页面
第2 页,共8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