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度充当金融改革试验田
2012年7月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的经济改革习惯遵循试点推广模式。30多年前首先开放经济贸易的深圳如今又要在金融领域充当试验田,一个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特区计划已经获批。根据"搜狐网"援引深圳金融办主任肖亚飞的话报道,这个设在深圳前海的特区最大的突破在于人民币的跨境双向贷款,建立一个正常的人民币回流循环机制。也就是说,在这个特区内,来自香港乃至国外的银行可以直接向内地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而通过国际贸易结算流向海外的人民币也可以在这里收回到中国内地市场。
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维尔茨堡大学中国经济专业的费多丽教授(Dr. Doris Fischer)认为,这一计划中的试验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方面是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交易做准备,从长远来看,这对于中国将人民币打造成为国际性的结算货币这个目标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另一方面这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系,这样一个特区的建立可能也是致力于深圳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与香港之间的经济联系。"
关于这样一个人民币国际化试验区究竟具体是怎样规划管理,很多细节的问题目前还都尚未公布。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如果境外银行可以在这个特区进行人民币的放贷业务,那么其利率是否可以自由浮动。由于资金的流动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商品流通,它可以相对容易地越过这个所谓特区的地域边界。
从实体经济到货币金融,试验田模式能否举一反三?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教授对于建立这样一个所谓"试验田"的意义持怀疑态度:"金融领域毕竟和实体经济不同,货币资本的流动性非常强。在实体经济领域,你搞一个特区,别的地方不能干的事情这里可以允许,这还说得过去。可是在金融货币领域,你在这里比如说搞利率自由化,而别的地方则是不自由的,这种模式运转起来恐怕会出现问题,到时候资金的流动可能会出现非常奇异的现象。"
费多丽教授认为,设立这样一个试验田当然也存在可控性方面的风险,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就具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但从整体上看,中国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进程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一旦真正放开了控制,中国普通投资者对自己国家的金融体系能够抱有多大的信任。她说:"此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自身的金融和银行体系是否已经足够成熟,准备好应对这样的自由化进程。目前中国的银行系统仍然是四大国有银行占据主导地位,银行的业务运营情况也相对不透明。虽然这些问题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有所改善,但还远远算不上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体系。"
放开汇率: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中国政府在金融市场改革上始终顾虑重重,不敢放手的原因之一。来自上海的金融专家黄泽民教授表示,不管深圳此次这一试验本身的逻辑和模式是否合理,但是最起码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事实上,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尤其是在经常性项目贸易收支当中,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仅去年一年,用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总额就达到3万多亿元。用人民币在中国内地以及海外进行投资也有很大发展。"
至于中国要把人民币打造成为真正世界货币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实现需要多长时间,各路专家目前意见不一。乐观的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在5到10年之后,人民币就会实现自由兑换。到目前为止,人民币的汇率是与美元挂钩的,只允许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费多丽教授指出:"中国政府非常清楚,从中长期来看,如果要继续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现有的与美元挂钩的金融体系是无法适应这一要求的。具体进度的快慢,要看类似的试验性步骤进展是否顺利,当然也取决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雨涵
责编: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