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度充當金融改革試驗田
2012年7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的經濟改革習慣遵循試點推廣模式。30多年前首先開放經濟貿易的深圳如今又要在金融領域充當試驗田,一個所謂的人民幣國際化特區計劃已經獲批。根據"搜狐網"援引深圳金融辦主任肖亞飛的話報導,這個設在深圳前海的特區最大的突破在於人民幣的跨境雙向貸款,建立一個正常的人民幣回流循環機制。也就是說,在這個特區內,來自香港乃至國外的銀行可以直接向內地企業發放人民幣貸款,而通過國際貿易結算流向海外的人民幣也可以在這裡收回到中國內地市場。
德國發展政策研究所研究員、符茲堡大學中國經濟專業的費多麗教授(Dr. Doris Fischer)認為,這一計劃中的試驗可以從兩個層面分析:"一方面是為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交易做準備,從長遠來看,這對於中國將人民幣打造成為國際性的結算貨幣這個目標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另一方面這也與地區經濟發展有關係,這樣一個特區的建立可能也是致力於深圳地區乃至整個華南地區與香港之間的經濟聯繫。"
關於這樣一個人民幣國際化試驗區究竟具體是怎樣規劃管理,很多細節的問題目前還都尚未公佈。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如果境外銀行可以在這個特區進行人民幣的放貸業務,那麼其利率是否可以自由浮動。由於資金的流動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商品流通,它可以相對容易地越過這個所謂特區的地域邊界。
從實體經濟到貨幣金融,試驗田模式能否舉一反三?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黃澤民教授對於建立這樣一個所謂"試驗田"的意義持懷疑態度:"金融領域畢竟和實體經濟不同,貨幣資本的流動性非常強。在實體經濟領域,你搞一個特區,別的地方不能干的事情這裡可以允許,這還說得過去。可是在金融貨幣領域,你在這裡比如說搞利率自由化,而別的地方則是不自由的,這種模式運轉起來恐怕會出現問題,到時候資金的流動可能會出現非常奇異的現象。"
費多麗教授認為,設立這樣一個試驗田當然也存在可控性方面的風險,儘管銀行等金融機構本身就具有規避風險的意識。但從整體上看,中國資本市場的自由化進程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一旦真正放開了控制,中國普通投資者對自己國家的金融體系能夠抱有多大的信任。她說:"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中國自身的金融和銀行體系是否已經足夠成熟,準備好應對這樣的自由化進程。目前中國的銀行系統仍然是四大國有銀行佔據主導地位,銀行的業務營運情況也相對不透明。雖然這些問題在過去一段時間已經有所改善,但還遠遠算不上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體系。"
放開匯率: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必經之路
這也是中國政府在金融市場改革上始終顧慮重重,不敢放手的原因之一。來自上海的金融專家黃澤民教授表示,不管深圳此次這一試驗本身的邏輯和模式是否合理,但是最起碼對於人民幣的國際化發展來說,還是有一定好處的。事實上,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尤其是在經常性項目貿易收支當中,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僅僅去年一年,用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貿易總額就達到3萬多億元。用人民幣在中國內地以及海外進行投資也有很大發展。"
至於中國要把人民幣打造成為真正世界貨幣的雄心勃勃的目標實現需要多長時間,各路專家目前意見不一。樂觀的分析人士甚至認為,在5到10年之後,人民幣就會實現自由兌換。到目前為止,人民幣的匯率是與美元掛鉤的,只允許在很小的範圍內波動。費多麗教授指出:"中國政府非常清楚,從中長期來看,如果要繼續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要增強中國企業的競爭實力,現有的與美元掛鉤的金融體系是無法適應這一要求的。具體進度的快慢,要看類似的試驗性步驟進展是否順利,當然也取決於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
作者:雨涵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