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西欧国家都未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
2018年4月23日《法兰克福汇报》周末发表题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文件"中提到,中国政府为"一带一路"倡议撰写了一份理解备忘录秘密文稿,每当外国元首或政府领导人访华时,这份文件都会被拿出来要求签署。中国希望得到各国对此的积极表态。
"一些中东欧的欧盟成员国已经签署这份备忘录。但现在看来,欧盟方面的签署国可能不会增加。因为在一个取得共识十分难得的时刻,欧盟28个成员国中有27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就'理解备忘录'和'一带一路'项目达成了少有的一致,只有匈牙利例外。欧盟国家的大使们在这份内部声明中指出,'一带一路'项目同欧盟自由贸易主张背道而驰,并将力量对比推向对中国企业有利,而这些中国企业得到政府的补贴。德国《商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国外交部对《商报》的报道很生气,欧盟驻华机构就"是否有这份大使文件"不予置评。不过,"欧洲很多国家对'一带一路'计划持怀疑态度并不是秘密。除匈牙利外,欧盟这回表现出的一致,才是该事件的亮点。欧盟一致行动,可以解除小国'不签字就受到压力'的窘境。在布鲁塞尔眼里,重要的是,这回也包括16+1模式里涵盖的国家,这些国家同中国一道建立了一个单独的'一带一路'论坛。欧盟认为,其中一些国家对中方没有兑现的许诺以及非伙伴行为感到沮丧。中国在时间安排、议题以及邀请嘉宾等问题上态度专横。下一次16+1会议将于7月在保加利亚的索非亚举行。"
今年7月也计划举行欧中峰会。目前,欧盟委员会正在就"一带一路"起草一份立场文件并在峰会期间推出。今年年底前,欧盟和中国将签署一项共同声明。具体而言:
欧洲力图"阻止中国用倾销方式自己拿下全部订单。欧盟另一个担心是,中国将其'伙伴'推进债务陷阱,不能自拔。"欧盟还"批评中国的行为方式,支持'一带一路'不通过多边协议以及现成制度,而是用那么可疑的'理解备忘录'。这种方式让人感到对中国卑躬屈膝,或者感受到中国看待世界的视角。"
"根据中国方面的数字,已有超过80个国家签署了备忘录。但其中还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北京正在付出巨大努力改变这一状况。今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他对备忘录说不之后,也就丧失了空客垂涎的肥肉订单。下一个作出反抗行为的是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她让中国领导层很恼怒,其后果是,今年2月访华前夕,中方有5天时间不理睬英方,对梅的访华日程不予答复,甚至唐宁街的相关电话也不回。巴黎和伦敦提出的要求是,将'备忘录'目前的PDF格式转成Word格式,便于在内容上讨价还价。不过目前没有松动的迹象。本月,奥地利和荷兰领导人相继访华,他们的态度同英法相仿,而这时,欧盟27国大使已经就共同行为标准达成了一致。"
在中国生产,出口到世界各地
中国政府决定在2022年前取消汽车制造业对外资投资的限制,届时外国汽车厂商将可以独资建厂。目前25%的汽车进口关税也将下降。《商报》认为,德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出台新的战略。
"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实施了几十年的制度不会在一夜之间全盘消失。不过,对外国汽车制造商而言,现在到了彻底考虑中国战略的时候。迄今它们不得不同中国厂商结成伙伴关系,建立合资公司进行生产,而外资股份不得超过50%,一直以来,这是中国扶植其本土工业的手段。"
"为躲避25%的进口关税,外资在中国境内大力扩建工厂。大众公司2017年在中国销售了418万辆汽车,占其总销售量的40%,其中只有约4%是原装进口到中国。宝马在中国共销售了约60万辆,原装进口车占三分之一。关税下降将进一步促进宝马的销售。"
位于上海的汽车产业咨询公司JSC的希伯特(Jochen Siebert)表示,"中国今后会成为亚洲地区的汽车生产中心,而且生产的方向也不再只是国内市场。提升的生产能力可以用来为世界市场生产电动车。作为汽车的消费市场,印尼和越南都是很有吸引力的。JSC 预计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将拥有2600万辆小轿车,随着中国这一巨大的汽车市场逐渐饱和,目光投向国外也将成为必然。"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