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默克尔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德中关系
德国和中国均为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并互为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与此同时,两国在人权法治等议题上存在分歧。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专访:真正的文化交流是政治无法抵挡的
在2022年的“多事之秋”,德中两国迎来了建交50周年纪念。疫情带来的限制和政治气氛的紧张是否使得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影响?活跃于德中文化圈的设计师何见平受德国外交部委托,设计了中德建交50周年纪念Logo。
客座评论:中德建交50年之后的艰难转折
中德建交今年已到了50周年。50年后的今天,中德关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严格地来说,从德国方面来说,其对华政策有了明显的范式的改变。而这种变化将对世界格局意味着什么?
回眸建交50年:德中交往记事(下)
中国与联邦德国1972年10月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50年后的今天,德国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紧密程度,已大大超出了人们之前的想象。德国之声带你一起回顾半个世纪德中交往的大事与小事。
前驻华大使:德中民间交流空间正缩小
如今的中国和十多年前有哪些不同?德国的“贸易促转变”对华政策是否弊大于利?已经建交50周年的德中关系,今后又将往何处去?德国之声就此专访了德国前驻华大使、中国问题专家史丹泽。
德语媒体:和中国做生意宛如卖国
《图片报》猛烈抨击德国租车公司Sixt采购10万辆比亚迪电动车的行为违背德国利益和西方价值观,《南德意志报》则感叹德国经济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与中国巨大市场、高效供应链的成功模式走到了尽头,但是昂贵总归好过不安全。
德国租车行采购10万辆比亚迪 引发争议
德国最大租车公司Sixt计划在今后6年内采购10万辆中国厂商比亚迪生产的电动汽车。这遭到了部分联邦议员的批评,他们认为,Sixt此举与当前降低对华依赖之大趋势不符,且中国汽车存在为中国政府充当间谍之风险。
回眸建交50年:德中交往记事(上)
中国与联邦德国1972年10月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50年后的今天,德国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紧密程度,已大大超出了人们之前的想象。德国之声带你一起回顾半个世纪德中交往的大事与小事。
德中建交50年:德国总理们与中国的“亲密接触”
1972年德中建交以来只有一位德国总理没有在任期内访问中国,但他却是短时间内“两次”访华的总理。你知道他是谁吗?被中国领导人称作“老朋友”的德国总理又是哪(几)位呢?
消息人士:德国总理肖尔茨推迟11月访华行程
消息人士在推特上表示,德国联邦总理府私下透露,总理肖尔茨将推迟原定于今年11月第一周访问中国的计划。大约两周前,《南华早报》曾再度报道,德法两国领导人今年11月将先后访问北京与习近平举行会晤。
专访:同中国打交道将很困难,包括经济上
德中建交50年后的今天,双方关系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德国总理肖尔茨为何迟迟没有访问中国?德国今后将对中国采取何种路线,如何处理棘手的台湾问题?本台记者采访了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中国问题专家Angela Stanzel博士。
德语媒体:德国用什么来摆脱对华依赖?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如果强行和中国经济脱钩,至少在短期会给风雨飘摇的德国经济造成难以承受之痛。自民党副主席在《时代周报》的一篇客席评论则指出,要想摆脱对华依赖,德国以及欧洲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欧企担心中国生意损害企业形象
欧盟驻中国商会9月21日最新公布的报告指出,受到清零防疫、意识形态挂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对外国企业投资建厂的吸引能力正在减弱。以往对中国趋之若鹜的欧洲企业,如今正忙着为其中国业务止损。
德语媒体:比依赖中国更为严峻的问题
奥地利《标准报》认为,欧洲经济要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首先需要练好内功。德国《商报》则认为,相比依赖中国,德国企业越来越不敌中国竞争对手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
德语媒体:价值观共同体必然战胜利益共同体
中俄等国在撒马尔罕召开上合组织峰会,依旧是德语报刊关心的话题。《总汇报》指出,中国已经对俄罗斯产生了怀疑。《世界报》则认为,西方国家的同盟建立在一个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共同价值观之上,必然胜过基于短期利益的专制国家功利联盟。
德语媒体:实力被削弱的中国威胁更大?
习近平出访中亚、会晤普京、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引起了德语报刊的密集关注。《商报》认为,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其实力地位已经遭到了削弱,这反而让中国更加具有攻击性。《青年世界报》则担心,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会让美国更倾向于不惜一切代价打击中国。
德语媒体:德国企业是否应配合脱钩中国?
《法兰克福汇报》赞成欧盟出台针对新疆强迫劳动产品之禁令,但是反对政府将本应自己承担的义务转嫁给企业。德国《资本》杂志则指出,除了巴斯夫、大众汽车等少数企业,大部分德企都已经在主动追求产业链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中国。
德国联邦经济部酝酿强硬路线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
德国联邦经济部正制定一揽子措施以降低中国市场对德企吸引力,相关措施包括减少或取消对华投资出口国家担保,停止在华举办推介活动和管理人员培训等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回应称:“希望德方能秉持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
德语媒体:危险的对抗式语境
无论属于何种意识形态和信仰,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商报》评论认为,抗击气候变化的斗争要想取得成功,就离不开同中国的合作。
德语媒体:改变对华经济政策迫在眉睫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高度依赖令柏林政府陷入尴尬境地。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经济对中国市场的高度依赖,也引发了更多的反思。
德语媒体:德国到底依赖一个怎样的中国?
《奥格斯堡汇报》认为,鉴于对俄制裁已经让德国承担高昂代价、德中关系比德俄关系紧密得多,因此即便在中国武力攻台时,德国也将无力发动对华制裁。《法兰克福汇报》则担心,一旦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北京就会试图通过攻打台湾来拢聚民心。
德国经济研究所:德企在华业务在错误的道路上策马扬鞭
尽管有关让德国经济减小对中国市场依赖性的讨论不断,但是今年上半年德国经济依赖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却在进一步加深。德国经济学者警告,必须避免在中国的业务出现“大到不能倒”的局面。
德语媒体:削减对华依赖 多和盟友做生意
《商报》刊评指出,“以贸易促转变”不再合时宜,和民主国家多做生意方能确保德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南德意志报》则刊发了由汉学家古思亭撰写的客席评论,批评德国在面对中国威胁台湾时,过于谨小慎微、过于投鼠忌器、过于在乎既得利益。
德语媒体:德军远赴印太 矮子强装巨人?
德国空军派遣13架军机远赴澳大利亚参加军演,被外界认为是在向中国展现实力。《法兰克福汇报》指出,这意味着柏林正在加入美国领导的抗衡中国联盟,势必影响德中经贸关系。《世界报》则警告说,德国必须要有自知之明,切勿把自己当作巨人。
德军万里奔赴亚太 是否飞越台海仍存疑
德国空军六架“台风”战斗机以及若干架空中加油机、运输机本周经停阿联酋、新加坡前往澳大利亚参加联合军演。此举被认为是对中国方面发出的信号:德国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帮助亚太地区的盟友。不过,德国空军在9月底返航时是否会飞越台湾海峡,目前尚存疑问。
德语媒体:德中不会脱钩 但德国必须以防万一
台海局势依然牵动德国各大报刊之关注。《世界报》刊评指出,西方与中国早晚会发生冲突,德国必须早做准备。《商报》认为,确有必要降低对华依赖性,但不应该在欧中脱钩问题上过度危言耸听,否则会正中北京下怀。
德国总理肖尔茨:未确定访华日期
在传统的夏季新闻发布会上,德国总理肖尔茨就能源危机、乌克兰战争等当前的政治问题接受了记者提问。他还表示,目前没有访问中国的具体计划,但和中方就此进行过讨论。
评论:世界并未进入新的无序状态
专制国家的领导人,是否正在用咄咄逼人的政策来推翻既有国际秩序?德国之声记者Miodrag Soric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自由国家在长期层面上具有更强的实力。
德国外长:“没人可以勒索我们”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表示计划推出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最近一段时间,她在全国各地为这一新战略争取支持,其间也接受了德国之声首席国际事务编辑Richard Walker的采访。
独家:德国外交部长谈中俄 “我们不会被勒索”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提到欧洲正在遭受依赖俄罗斯能源之苦。这也让德国重新思考,如何与像是中国这样的“系统性竞争对手”打交道。
“结束隔离措施” 德企主管们向中国发出呼吁
对许多德国机械制造商来说,中国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严苛的防疫制度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德国厂家的不满。因为繁杂的出入境手续以及漫长的隔离时间已经严重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意往来。
德语媒体:德国企业不应低估中国风险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扩张以及对内的高压政策,都为西方同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埋下了伏笔。而一旦中西方交恶,经济界将很难全身而退,对此,德国企业也应有所准备。
德国外长访日:中国构成“全球性挑战”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上周会晤王毅时,肯定了中国没有站在俄罗斯一边的立场,而她在日本则表示,中国威胁着全球和平秩序,将北京的强势表现称之为“全球性挑战”。
德语媒体:告别默克尔时代的对华政策
随着乌克兰战争的爆发,中国与西方对峙的加剧,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主张促进经济合作的对华政策已经逐渐被抛弃。《商报》关注到已经成为在野党的基民盟告别默克尔路线,寻求重新定位对外经济政策的动向。《世界报》则注意到美国在高科技领域遏制中国的“杀手锏”
德语媒体: 现有全球化养肥了中国
《奥格斯堡汇报》批评指出,在现有全球权力格局下,俄乌战争的真正赢家会是中国,因此西方必须尽快摆脱对华经济依赖。《金融经济报》则呼吁,西方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来确保腐败专制政权不会利用全球化反噬西方政治。
慕安会前主席: 既不脱钩也不依赖中国
德国资深外交官、慕尼黑安全会议前主席伊辛格日前在接受《世界报》专访时指出,德国脱钩中国不现实,但是继续依赖中国也会导致德国失业率暴涨。他还强调说,台海现状不容改变,尤其不能让中国以军事手段改变现状。
客座评论:中德政治互信的崩溃
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而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不免是这样。信任的前提就是诚实、透明、遵守规则。而政治学者张俊华认为,自2012年起,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显然在与他国尤其是西方各国间互信方面亏损日趋严重。
德语媒体:棱角鲜明的对华政策也许利大于弊
中国是德国至关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对于一个对外不肯谴责俄罗斯发动的野蛮战争,对内在新疆等地残酷践踏人权的政权,柏林必须在经济利益和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
德语媒体:跨国企业面临政治风险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尽管中国企业被认为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提供关键技术,但是该国市场的政治风险不容小觑。《金融经济报》则担心,全球经济有可能分裂为西方阵营和中国阵营,跨国、跨阵营合作将越来越少。
交流岂能是单行道?德中学术交流之桥几近坍塌
两年多来,中国以疫情为由对外国游客以及外国留学生关闭国门。在中国的德国留学生以前约为8000人,如今降至不足50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高校与中国的交流合作变成了只有中国留学生来德的单行道。
德语媒体:学术自由的界限
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德国科学基金会已经叫停了几乎全部德俄两国之间的学术合作项目,此举也引发了德国政界和学术界有关如何同中国这一专制国家开展学术合作的讨论。
档案揭秘:德中情报合作 六四后亦未停止
中国间谍本应是德国情报机关的主要对手之一。不过,德广联的一项档案调查发现,德国当年曾和中国展开紧密情报合作,且在六四事件后仍未停止。德国联邦情报局以及德国总理府至今对德中情报合作讳莫如深。
专访: 大众汽车不会太担忧失去德国政府投资担保
德国大众汽车据报道无法再获得德国政府的在华投资担保,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该公司坚持在新疆经营工厂。大众汽车因此会面临怎样的风险?德国政府的投资担保对于海外经营的德企又有怎样的意义?德国之声专访了一名熟悉投资中国的德国公司法律师。
德语媒体: 德国必须解除与中国利益的捆绑
《法兰克福汇报》刊评指出,南太平洋岛国没有和中国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是因为担心自己会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每日镜报》则呼吁通过牺牲中国人权换来自身繁荣的德国,必须尽快解除和中国利益的捆绑。
柏林撤除担保后 大众坚持运营新疆工厂
德国政府不再为大众汽车在华投资提供担保,是否会对这家老牌车企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专家认为,尽管短期层面上影响很小,但是柏林政界释放出的长期信号不可小觑。
德语媒体:德国必须重新审视对华关系
无论是新冠测试盒,还是电脑芯片和汽车电池,德国工业对中国的依赖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一个专制意味日趋明显的中国,能成为德国值得信赖的伙伴吗?
脱钩中国?德国中小企业未雨绸缪
自从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德国政界不断发出警告称,对中国的依赖性更加危险。而随着北京当局压迫维族的新证据被披露,欧洲各界更是要求全面检视和中国的经贸关系。其实,许多拥有在华业务的德国企业,早已开始为突然对华“脱钩”制订应急预案。
德语媒体:不能用国家恐怖主义来反恐
本周披露的新疆侵犯人权的新证据,在德国不仅仅引起了传统大报的关注。许多地方报纸也连续多日予以追踪。《自由言论报》赞扬德国政府停止为在新疆设厂的大众汽车提供担保,《德国编辑部网络》则指出,就算新疆真有数万恐怖分子,中国政府也不能以暴易暴。
德国对华政策:有利可图的伙伴关系走向尽头?
中国压迫新疆维吾尔人,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罗斯。柏林希望重新调整与北京的关系。问题是:这一制度性对手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德语媒体: 自由贸易应当排除专制中国
面对中国在新疆大规模侵犯人权的新证据,《世界报》呼吁在现有世贸组织之外打造全新的自由贸易体系,务必将专制中国排除在外。《证券报》则指出,愿意为了自身富足而牺牲别国人权的西方消费者如今越来越少。
德语媒体:西方视而不见助长了新疆的悲剧
围绕中国压迫新疆维吾尔人的最新证据,德语报刊纷纷发表了评论。《商报》指责欧洲政界、商界长期以来对新疆惨状视而不见,反而进一步扩大对华依赖。《奥格斯堡汇报》则呼吁,制裁中国就是帮助维吾尔人。
前一页面
第7 页,共27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