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阿萨德家族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德中关系
德国和中国均为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并互为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与此同时,两国在人权法治等议题上存在分歧。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德语媒体:中国的下一个猎物是德国?
《新苏黎世报》的专栏评论问道,在德中经贸关系异常紧密的今天,德国到底还能否对中国说不?《青年世界报》则批评,当前西方面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将威胁世界和平。
德语媒体:足球政治化 能讨谁的欢喜?
球星厄齐尔抨击新疆政策、德国科隆队取消中国合作项目,足球政治化是本周德语报刊的一大焦点议题。《法兰克福汇报》感叹,整个西方体育界都向中国市场折腰;《南德意志报》则认为,厄齐尔的批评,至少点破了穆斯林世界缺乏团结。
微妙的德中友好城市关系
德国有不少的城市和乡镇都和中国的城市建立起友好城市关系。不过,鉴于目前中国越来越严峻的人权状况,人们也不禁对这类交流的意义开始进行思考。
德语媒体:排除华为就能万事大吉?
围绕华为争议,德国《商报》认为,简单粗暴地不允许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并不能提升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因为诺基亚、爱立信等竞争对手也在中国生产。《焦点杂志》则指出,德国若排除华为,恐怕会面临韩国乐天集团的命运。
呼吁“一中一台” 德国请愿者不轻言放弃
德国生物学家Michael Kreuzberg发起请愿,要求德国与台湾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请愿案征集到了足够的联署签名,本周一德国联邦议会就此召开了公开听证会。
德语媒体:中国式人权定义
对中国政府来说,只要经济能够保持发展,人权等议题就可以搁置一边。
不叫“香港” 柏林熊猫宝宝获正式命名
今年夏天,柏林动物园首次接生了两只熊猫宝宝。在一次民意调查中,柏林市民倾向于“香香”“港港”的命名,以支持香港的民主运动。本周一,出生百天的熊猫宝宝却获得另外的名字。
德国政府“一个中国政策”遭质疑
德国政府坚持了近半个世纪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否已经不合时宜?继续恪守这一政策又是否意味着德国将经济利益凌驾于自由民主价值观之上?德国联邦议会请愿委员会星期一就“德国是否应当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召开了公开听证会。
德语媒体:华为争议 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单纯地排除华为,并不能确保欧洲的数字主权。《莱茵普法尔茨报》认为,华为问题让德国在经济效益和网络安全方面陷入了两难,而欧洲又很难在此问题上协调立场。
德语媒体:是欧洲太幼稚还是中共太精明?
《威悉河信使报》的客席评论呼吁,体制竞赛愈演愈烈的今天,欧洲不能再把中国当作战略伙伴。《法兰克福汇报》则抨击,与中国孔子学院合作的德国高校过于幼稚。
中美之间 德国高管如何选边站?
德国知名民调机构阿伦斯巴赫研究所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德国政界以及商界高层如今越发担心,将在对立的中国与美国之间左右为难。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要“站在美国一边”,而认为中国终将取得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受访者比例也达到了三分之二。
德语媒体:基民盟党代会 华为“抢风头”
是否禁用华为5G设备,成为了执政党基民盟党代会的重大议题。《法兰克福汇报》赞扬了德国电信的折衷路线,吕讷堡《乡村报》则担心只要用了华为就相当于引狼入室。还有两名执政党议员则在《商报》上刊文呼吁,技术问题应当用技术监管来解决,切勿政治化。
用不用华为?德国几大通信运营商怎么说
德国执政党基民盟本周召开的党代会上,几名联邦议员提交了一份议案,呼吁在5G建设中排除华为设备。而实际承担5G网络建设任务的德国四大通信运营商,则被夹在了华为产品与担忧国家安全的德国政界之间。
在港被捕德国学生获保释
两名香港岭南大学的德国留学生因在周四晚间参与“未经允许的集会活动”而被拘捕。周六,两名学生获得了保释。
"各说各话"的德中电视讨论会
11月14日晚,北德广播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共同在汉堡举行了一场电视讨论会,邀请德中双方人士讨论当前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诸多热点议题。
在华德企信心走低 德国商会寄望欧中投资协议
周二,驻中国的德国商会在北京发布了本年度的商业信心报告,指出在华德国企业的信心前所未有的低。德国商会驻华代表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德资企业如今对中国市场持“谨慎理性的乐观态度”。
德语媒体:依赖华为 后患无穷
德国5G建设究竟是否应该排除华为?执政的社民党议员以及在野的绿党议员都撰写客席评论,抨击德国政府允许华为参与建设的计划。而德国电视二台则警告说,物美价廉的华为,也许是在故意培养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破坏欧洲自己的研发能力。
艾未未:德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大熊猫?
艾未未说:“每个艺术家都是活动人士”。他不仅是作为概念艺术家,同时也作为作者出场。新近在柏林的新书介绍会上,他谈到了他与德国的关系。
德语媒体:华为的5G 柏林的两难
德国政府没有将华为排除出本国的5G网络建设,这一决策依然是德语报刊密切关注的话题。《世界报》警告,一旦在5G技术上依赖中国人,后患无穷。《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德国面对中国时的矛盾,就是经济利益与自由民主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德语媒体:可耻的漠视
《南德意志报》认为,维族学者伊力哈木获得萨哈罗夫人权奖,也是对德国漠视中国人权问题的一次警告。《新苏黎世报》指出,贸易战虽然让美国关税收入翻倍,但是无助于解决华盛顿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
德语媒体:来自中国的诱惑
瑞士《金融经济报》赞扬了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认为这将为全球投资者带来益处。德国《商报》则刊登了6名执政党议员的客席评论,认为德国政府不应该放任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而是应由议会来做这一影响极其深远的决策。
德语媒体:德中关系会迎来政冷经热吗?
德国《威悉信使报》报道德国外长马斯同香港民运代表黄之锋的见面导致德中外交被中方“雪藏”,《莱茵邮报》发表评论认为质疑中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应该是政界的责任,而不是经济界的任务。
德语媒体:噤声不得人心 镇压造就港独
德语报刊质疑了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不提示威运动的做法。《法兰克福汇报》担心,港府与北京正在逼迫年轻示威者走向“港独”。《南德意志报》认为,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强硬反应,恰恰表现出了北京的软弱。
德语媒体:不排除华为 柏林的决定是对是错?
德国5G网络建设将不排除华为,引发德语报刊高度关注。《图片报》警告,华为背后的中国政府是专制政权。《新奥斯纳布吕克报》认为,至少目前而言,5G网络的建设速度更重要。《总汇报》指出,柏林的这一决定具有政治动机。《每日镜报》希望,尽快摆脱对中国
中国签证申请表格 疑为谍报机关提供方便
德国《焦点》杂志披露,今年5月开始实施的中国签证新规定,将会让北京更加方便、精准地监视、刺探赴中国的德国人。德国宪法保卫机关的一份内部报告甚至建议,前往中国的德国人不要携带智能手机。
为什么德国与台湾没有建交?
德国联邦议会网站上的一则民众请愿书,近日引发台湾媒体关注。请愿者质疑德国政府为何只承认侵犯人权、破坏人权的北京政权,却至今不承认早已实现民主化的“另一个中国”——台湾。联署人数目前已突破了5万,这意味着联邦议会必须尽快做出回应。
隐私与距离:中德文化大不同
对于中国和德国民众而言,人与人的距离、个人隐私和摄像监控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本文作者Megan Chua比较了中德之间的差异。
德国为什么要花数亿欧元援助中国?
据德国媒体报道,中国仍是德国最大的发展援助对象国之一。德国每年向中国提供数亿欧元的援助款项。其中有些用途让很多人想不到。
德语媒体:马斯见黄之锋 何以引发如此风波?
德国外长马斯见黄之锋引发的德中外交争端,依然是德语报刊的焦点。《威斯特法伦新闻报》赞扬德国政府敢于向北京展现棱角。《巴登报》认为,香港僵局的根源在于北京从来没有与民主社会互动的经验。《商报》则刊登了正反两方的评论,探讨外长马斯此举的得失。
中国情报机关监控在德香港示威者
德国政府披露,中国当局正对在德国的异见人士、示威者进行监控与恐吓,其中包括支持香港民主运动的活动参与者。德国政府指出,在德国的中国情报机关工作人员发挥了尤其显著的作用。
德语媒体:中国资本力量改变了谁?
《世界报》注意到,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年会见达赖喇嘛,如今却避见黄之锋。《法兰克福汇报》、《商报》、《证券报》则都呼吁,应阻止具有战略意义的伦敦交易所落入香港或者北京的势力范围。
德国外长: 今后还会这样做
德国外长马斯与香港示威运动代表人物黄之锋见面后引发的德中口水战,又有新进展:德国驻华大使周三被中国外交部召见。马斯本人在周四回应说,未来会继续与人权活动人士会面。
因为香港:德国自民党主席与西门子老总打嘴仗
在周三的德国联邦议会辩论中,在野的自民党主席林德纳向西门子“开火”,指责集团总裁凯飒只敢抨击德国国内的极右势力,在中国问题上却因忌惮商业利益而不敢捍卫自己的自由价值观。凯飒则在推特上反唇相讥。
德语媒体:谁损害了谁的主权?
德国外长马斯与香港民主运动代表人物黄之锋在柏林的一场社交酒会上短暂交谈,引致中国外交部的抗议。《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北京指责德国不尊重中国主权,这其实是在干涉德国的主权。《图片报》认为,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价值观与德国所代表的价值观根本不相容
德语媒体:西方会成为中国的奴隶吗?
默克尔总理访华时,是否没能足够强硬地抨击中国的人权以及经贸政策?这一话题依旧在吸引德语报刊的高度关注。《时代周报》认为,西方在香港问题上无能为力。《世界报》担心,如果现在放任中国强大,不久后全世界都要被迫接受中国规则。
专访:德国经济亟需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德国总理默克尔此次访问中国前后,德国报界形成了几乎“一边倒”的舆论,要求对北京更强硬;与此同时,德国商界则依然“闷声赚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德国政界又能如何走出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德国之声就此专访了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贝纳。
德国外长会见黄之锋 引发中德口水仗
中国外交部谴责“个别德国媒体及政客借反华分子作秀”,德国外交部则强调会见各国公民社会代表为外长的份内事。黄之锋与德国外长的见面,引发了柏林与北京的口水仗。这位香港示威运动代表人物周一晚间还在柏林表示,香港就好比冷战时期的西柏林。
德语媒体:谁在动摇香港的经济根基?
《图片报》抨击德国企业只顾生意不顾人权,还呼吁默克尔邀请黄之锋拜访总理府。《商报》认为,中国经济陷入了困境,欧洲应该利用这一时机迫使中国做出重大让步。《新苏黎世报》则指出,正在掏空香港经济根基的不只是暴力示威者,还有北京中央政府。
评论: 默克尔必须对中国更加强硬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最近一次访问中国的行程中,签署了11项协议,也在谈话中提及香港的动荡。然而,德国之声记者Maximiliane Koschyk认为,默克尔没有鼓起真正的勇气,决定其对中国的立场。
德语媒体:默克尔的批评有没有用?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京向中国领导人明确地提出了香港问题,德语报刊纷纷就此刊发了评论。有文章赞扬默克尔此举证明了她没有把经济利益置于价值观之上,也有观点认为,默克尔的表态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还有评论则认为,默克尔对中国的批评不够直接。
默克尔武汉演讲 谈国际责任 未提香港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的行程进入第二天,她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发表演讲时呼吁,中国必须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不过在演讲中,她没有直接提及香港问题。德国专家认为,面对中国,默克尔“更倾向于搞‘静默外交’”。
德语媒体:自由不是免费的
《商报》希望,正在访华的默克尔能够在捍卫价值观的同时,赢得中方的尊重。《每日镜报》认为,欧洲企业对中国战战兢兢,只会让欧中关系更加不平等。《南德意志报》则呼吁,德国必须为自由价值观付出一些经济代价,承受短期的阵痛,确保长期的自主。
柏林熊猫宝宝的命名争议
一周前,柏林动物园的大熊猫“梦梦”首次成功产仔。此后,双胞胎熊猫幼崽的取名问题引发了关注。即将在下周访问德国的香港民主运动代表人物黄之锋建议,熊猫宝宝应命名为“民主”和“自由”,柏林民众则建议取名“香香”以及“港港”。
德语媒体:面对香港 默克尔会否背叛价值观?
香港特首宣布将正式撤回引发大规模抗议的《逃犯条例》修订案,这能否平息示威民众的怒火?周四启程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又应当如何在贸易战的背景下为香港发声?德语报刊纷纷对此刊发评论。
软硬兼施 中国如何对德国议员施压
德国联邦议员在一些敏感的中国议题上屡屡受到北京方面的施压。相关议员呼吁,默克尔本周访华时应当明确向中方提及这个问题。
专访:德中在竞争中互动、学习
德国总理默克尔不久后将再次访问中国。这将是她总理任期内对中国的第12次。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就此接受了德国之声的专访。
德语媒体:令人担忧的香港前途
《慕尼黑信使报》认为,香港已经陷入了各方都无法让步的僵局。《新奥斯纳布吕克报》担心,香港示威的最终结果可能就是玉石俱焚。《法兰克福汇报》则从国泰航空的遭遇联想到了在华德国企业今后的命运。
德语媒体:香港人的勇气 默克尔的难题
《法兰克福汇报》认为,北京当局很有可能利用香港示威者因绝望而产生的极端倾向,从而为动武提供口实。《南德意志报》呼吁,林郑月娥应当立刻放弃加大施压的做法。《每日镜报》则分析了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谈及香港问题的利弊。
社会信用体系 外国企业也“中招”
中国计划在2020年左右全面铺开“社会信用体系”。德国学者发现,该系统将不仅仅影响生活在中国的居民,在华经营的企业——不论中资还是外资——也都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而当前在华德企大部分都对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知之甚少。
德语媒体:如何正确地向中国施压?
《商报》认为,特朗普命令美国企业撤离中国,这种指令式经济的做法根本无助于打赢对华贸易战。《日报》则建议,德国政府可以将中国所亟需的德国科技作为筹码,在香港议题上向北京施加更大的压力。
前一页面
第11 页,共27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