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道夫举辦舒伯特研討會
2008年2月9日弗朗茨-舒伯特的歌曲曾因其優美的旋律和抒情歌詞而風靡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珍藏和弘揚這筆音樂藝術寶藏是德國舒伯特協會的己任。但與眾不同的是,本屆國際研討會上卻出現了一位中國音樂學者,為在場的德國音樂學家們介紹了舒伯特歌曲在中國的命運,他就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趙仲明博士。
研討會現場是杜塞道夫巴洛克風格的歌德博物館內,研討會場雖然不大,但卻顯得空蕩,因為在座的不過十多個人。儘管如此,研討會的氣氛異常活躍,期間傳出人們的討論聲和陣陣悅耳的歌聲。趙仲明的中國視角自然是活躍氣氛的因素之一。
來自薩爾茨堡的音樂學家布蘭特女士說:「這次研討會對我來說非常有意思,尤其是舒伯特作品在中國的流行很吸引人,因為我們對此缺乏瞭解,我從趙先生的報告中學到了許多。」
另一位退休的音樂教師布希女士認為,在德國文學巨匠歌德的博物館舉辦舒伯特作品研討會可謂珠聯璧合。「我認為,這樣的活動非常重要,尤其有趣的是,將舒伯特的作品研討會安排在歌德博物館中舉行,將音樂和文學巧妙地融在一起,很有創意。」要知道,舒伯特生前曾為歌德的40首詩篇配樂,使其成為優美的歌曲,流芳百世。
姑且不論人們對舒伯特當年唱詩班演唱技巧的新發現,最令與會學者感興趣的是,舒伯特的音樂何以在遙遠的東方古國-中國找到了如此眾多的知音?研究西方古典音樂的趙仲明自有一番見解。「舒伯特的音樂確實比較重要,他的歌曲比較個人化,特別適合中國知識分子階層,在普通百姓中則不大流行,舒伯特歌曲中流露的感情、大小調特別容易被中國人接受,它的變化音也不是太多,中國人容易唱准,作品份量不大,短小,比如24首冬之旅可以一首一首地唱,也可像中國的摺子戲一樣一出一出地演,或者整出演,也便於人們在任何心情狀態下開口就唱。」
誰說不是,比如膾炙人口的「菩提樹」:流浪漢故鄉的門前,有一棵菩提樹,他曾在樹下渡過幸福時光。如今他在凜冽的寒風中流浪,彷彿聽見菩提樹在向他輕輕呼喚……
但寥寥無幾的在座音樂學家是否預示著舒伯特歌曲的藝術生命行將結束,因為在多媒體的當今,人們需要另外的娛樂方式,文化生活的內涵已發生了變化。但歌德博物館館長漢森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象菩提樹這樣的歌曲應該是不朽的,永恆的。它表達的是一種渴望,是人們無法躲避,又不能實現的心靈狀態。在當今媒體世界,許多年輕人以為,看電視、網際網路和流行樂具有同樣的效果。我認為,這是人們認識上的錯誤,更俗媚的是流行樂,而不是舒伯特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