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杜塞尔多夫举办舒伯特研讨会

祝红2008年2月9日

200年前,当时年仅11岁的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进入皇家学校攻读音乐,并担任合唱团的高音部队员。舒伯特虽然在世上只活了31个春秋,但却创作了1千2百多部器乐曲和声乐曲,其中仅歌曲就有大约6百50首,堪称“歌曲之王”,也是德语地区艺术歌曲的鼻祖。为了纪念这位音乐大师,德国舒伯特协会日前在位于杜塞尔多夫的歌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国际研讨会,就青少年时期舒伯特的艺术创作以及当年维也纳的局势发展展开讨论,以期使舒伯特的歌曲得以流传。

https://p.dw.com/p/D4tU
舒伯特肖像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

弗朗茨-舒伯特的歌曲曾因其优美的旋律和抒情歌词而风靡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珍藏和弘扬这笔音乐艺术宝藏是德国舒伯特协会的己任。但与众不同的是,本届国际研讨会上却出现了一位中国音乐学者,为在场的德国音乐学家们介绍了舒伯特歌曲在中国的命运,他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赵仲明博士。

研讨会现场是杜塞尔多夫巴洛克风格的歌德博物馆内,研讨会场虽然不大,但却显得空荡,因为在座的不过十多个人。尽管如此,研讨会的气氛异常活跃,期间传出人们的讨论声和阵阵悦耳的歌声。赵仲明的中国视角自然是活跃气氛的因素之一。

来自萨尔茨堡的音乐学家布兰特女士说:“这次研讨会对我来说非常有意思,尤其是舒伯特作品在中国的流行很吸引人,因为我们对此缺乏了解,我从赵先生的报告中学到了许多。”

另一位退休的音乐教师布什女士认为,在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博物馆举办舒伯特作品研讨会可谓珠联璧合。“我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重要,尤其有趣的是,将舒伯特的作品研讨会安排在歌德博物馆中举行,将音乐和文学巧妙地融在一起,很有创意。”要知道,舒伯特生前曾为歌德的40首诗篇配乐,使其成为优美的歌曲,流芳百世。

姑且不论人们对舒伯特当年唱诗班演唱技巧的新发现,最令与会学者感兴趣的是,舒伯特的音乐何以在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找到了如此众多的知音?研究西方古典音乐的赵仲明自有一番见解。“舒伯特的音乐确实比较重要,他的歌曲比较个人化,特别适合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在普通百姓中则不大流行,舒伯特歌曲中流露的感情、大小调特别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它的变化音也不是太多,中国人容易唱准,作品份量不大,短小,比如24首冬之旅可以一首一首地唱,也可象中国的折子戏一样一出一出地演,或者整出演,也便于人们在任何心情状态下开口就唱。”

谁说不是,比如脍炙人口的“菩提树”:流浪汉故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他曾在树下渡过幸福时光。如今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流浪,仿佛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

但寥寥无几的在座音乐学家是否预示着舒伯特歌曲的艺术生命行将结束,因为在多媒体的当今,人们需要另外的娱乐方式,文化生活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歌德博物馆馆长汉森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象菩提树这样的歌曲应该是不朽的,永恒的。它表达的是一种渴望,是人们无法躲避,又不能实现的心灵状态。在当今媒体世界,许多年轻人以为,看电视、因特网和流行乐具有同样的效果。我认为,这是人们认识上的错误,更俗媚的是流行乐,而不是舒伯特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