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人難道與世隔絕?
2019年9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本周五,全球眾多國家的青年都組織了示威活動,要求國際社會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不過,這場運動似乎並沒有波及中國。《南德意志報》駐華記者以"運動?這裡沒有"為題,試圖分析其中的原因。
"全世界許多人都走上街頭為氣候保護示威,但是在中國,名為'星期五為未來'的全球運動卻鮮為人知。通貝裡(Greta Thunberg)和她的使命,幾乎不為中國人所瞭解。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並非是中國人不理解氣候保護。2017年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94%的中國人都認為,氣候變化問題確實存在。這一比例高於幾乎所有其他國家。關鍵的問題卻在於,中國當局不喜歡'運動'這個字眼。凡是黨無法掌控的事情,都要被壓制。所以,環保組織在中國開展業務變得艱難,環保人士受到了壓力。學生組織的罷課運動,更是無法想像。"
"儘管如此,環保與氣候保護依然在中國受到相當的重視。一旦牽涉到環境問題,中國民眾可不會含糊。環境污染問題與腐敗、貧富差距拉大都是中產階級最為擔憂的問題。多年來,民眾對工業化造成的環境問題的意識不斷增強。在發生環境醜聞或者遇到爭議項目時,民眾也屢屢上街抗議。就在今年夏天,武漢的許多民眾就上街抗議當地政府興建一座垃圾焚燒電廠的計劃。這場抗議儘管在幾天後就被警方武力壓制,但是民眾對此的怒火,卻也是近年來當局重視環保與氣候問題的一大原因。目前,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力度超過任何其他國家,綠色科技產業融集了數以億計的資金。"
《法蘭克福匯報》記者也同樣就此現象刊發了短評:
"去年8月,通貝裡首次在斯德哥爾摩就氣候問題進行示威。一年後,這場抗議運動遍及世界各地。但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卻沒能加入這場運動。在中國,通貝裡的'星期五為未來'運動幾乎不怎麼被報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對氣候保護不感興趣,而是因為學生組織的示威運動在中國是禁忌。威權政府會將學生運動視作叛亂的前奏。尤其是現在,沒過幾天就是70周年國慶日,一旦出現此類集會,中國安全機關更是會立即予以驅散。"
"就在今年6月,桂林市一名16歲女孩一度引起了關注。她在市政府門前手舉標語牌,支持環保運动。在境外社群網站推特上,她發布了現場的照片,同時也承認,自己只在市政府樓前站了一小會,避免引起太多關注。但是,在中國網路上,這名視通貝裡為榜樣的女孩卻沒有引發什麼關注。對於極端注重教育的中國父母而言,學生為了一場抗議活動而不去上課,是難以想像的。在中國,環保是自上而下的指令;在習近平治下,公民社會式的運動只會受到相當有限的容忍。"
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則以"對於美國而言,這樣的結盟會是一場噩夢"為題,刊發評論點評了眼下愈演愈烈的伊朗問題危機。作者注意到,就在不久前,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會見了到訪的伊朗外長扎裡夫,並強調了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除了能源、基建領域的合作,中國還有意向伊朗派駐"安全人員"。文章呼籲,美國必須盡快轉變其既有策略,從而更好地應對這兩個國家的結盟。
"向伊朗派駐'安全人員':美國怎麼才能不把這種行為視為挑釁?更不用說以色列,伊朗一直威脅要'消滅'這個國家。"
"不論北京自己有哪些其他說法,今天,和伊朗結盟的意願,讓中國的'一帶一路'規劃顯得更像是宣戰。中國確實在進口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但是美國的制裁卻依然對伊朗造成了打擊。而且,如果中國與伊朗的合作進一步擴大,以至於囊括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這就意味著一個全新的高度:簡而言之:中美貿易戰也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所以,美國政府亟需更換戰略。這其實並非全新的戰略:維護美國自己的戰略夥伴關係。畢竟,還是有不少國家與伊朗、中國保持對話的,比如德國、法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