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是許多基因組合造成的
2005年1月31日在許多國家,名人和平民百姓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戀者已經幾乎不成問題了。對科學家來說,人的性取向受到什麼東西的影響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很久以來,人們就估計基因在這方面起到某種作用。對雙胞胎和有同性戀兒子的家庭的調查提供了初步的證明。
然而,科學家們從來沒有發現某一個單獨的同性戀基因,這種基因也許也根本就不存在。這是心理學家和基因科學家們最新的看法。芝加哥艾利諾宜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慕斯坦斯基與美國國立健康研究所的同事們發現了男性遺傳因子裡的3種可能對性取向產生影響的區域。
這些美國科學家們調查了456名同性和異性戀的男人,這些人出自146個家庭。這些家庭裡,每個家庭都有2至3個同性戀兒子。對這些家庭中的同性戀的姐妹和父母也作為比較小組進行了分析。
這是科學家首次在人體的全部遺傳因子中尋找性取向的引發因素。在此前的調查研究,人們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X染色體上,在那裡找到了一個可能潛伏著一種造成同性戀的基因的區域。
這回,美國科學家對所有非性染色體和X染性體都做上化分子記號,只免除了Y染色體,因為它幾乎不含訊息。借助於這些記號,慕斯坦斯基和他的同事們把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特徵進行對比。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在7、8和10號染色體中發現了一些在所有同性戀兄弟身上一致的DNA段。而隨意的搭配則只能在50%的同性戀兄弟身上達到一致。
慕斯坦斯基相信這些區域裡生存著影響性取向的基因。但他認為,同性戀並非完全是遺傳因素造成的:「我們估計,許多跟各種環境影響共同起作用的基因一起才能解釋(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區別是如何產生的。」他們的研究結果將發表在3月號的「人體基因」(Human Genetics)雜誌上,但現在已經可以在網上閱讀。
慕斯坦斯基說,單獨的「男同性戀基因」是不存在的,「同性戀是一種牽扯廣泛的現象。」由於他的研究完全集中在同性戀男人身上,他並不能證明這些染色體區域是否在女性的同性戀或雙性戀方面也發生影響。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