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鏽的遺產:社會主義在非洲
拜羅伊特市正在舉辦一場名為《分崩離析》的展覽,展示非洲大陸同社會主義運動的關係。時間跨度從十月革命到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直至全球化的今天。
舊枷鎖 新前景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非洲各國紛紛擺脫殖民枷鎖獲得獨立時,也正是殖民強權深陷冷戰泥潭自顧不暇的時候。意識形態之爭也同樣波及到了非洲大陸。圖為當時的蘇聯宣傳畫《戰鬥的非洲 勝利的非洲》,莫斯科希望以此贏得非洲新國家的好感。
開始生鏽的烏托邦
蘇聯和非洲各國的兄弟情誼雖然只持續了短短幾十年,但這段歷史留下的痕跡今天依然隨處可見。 安哥拉攝影師亨達(Kiluanji Kia Henda)2006年在魯安達北部發現了一艘以「卡爾‧馬克思」命名的廢棄輪船,這是當年蘇聯捐贈給安哥拉的禮物,但營運幾年之後即遭廢棄。
非洲大陸上的代理人戰爭
南非攝影師Jo Ractliffe鏡頭下的這些壁畫就是安哥拉社會主義歷史的見證: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古巴領導人卡斯托羅以及安哥拉首位總統阿戈什蒂紐‧內圖(中)。安哥拉內戰期間,古巴出兵援助,蘇聯提供武器。交戰對手則獲得來自南非和美國的軍事援助。
反帝英雄
剛果民主共和國首任總理帕特裡斯‧盧蒙巴 (Patrice Lumumba)也是社會主義的積極擁護者。獨立不久的剛果陷入危機,盧蒙巴向蘇聯求援,他也因此遭到罷黜。稍後,盧蒙巴遇刺身亡。蘇聯為其發行郵票,以紀念這位非洲解放運動的偶像。
並不總受歡迎的客人
莫斯科曾接受大量精心挑選的非洲留學生,就讀於比如莫斯科的「盧蒙巴大學」。對於這些非洲學生來說,同意識形態相比,蘇聯提供的優厚獎學金更具有吸引力。但是,非洲學生也經常遭遇種族主義,並曾因此舉行了示威遊行。五十年代末,非洲學生發起的一次示威遊行也是蘇聯在史達林死後首次發生的公開示威。
勃列日涅夫出訪非洲
為了推行本國的意識形態,蘇聯向非洲各國提供了慷慨的援助。1957年勃列日涅夫對幾內亞的訪問被拍成了紀錄片。2015年,紀錄片製片人Alexander Markov將這一影像資料後期製作而成紀錄片入選了當年的柏林電影節。
太空上的友誼
以影片方式進行宣傳,操作簡單,收效又非常顯著。畫面上三個孩子分別來自亞洲,非洲和歐洲,寓意是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共同進步。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種畫面也許是一種鞭策:畢竟共同遨遊宇宙是很多兒童的夢想。
為社會主義歡呼
作為非統組織總部所在地,衣索比亞被視為通往非洲大陸的門戶。該國軍政府領導人門格斯圖一直受到蘇聯的大力扶植。非統組織總部前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列寧雕像。埃斯俄比亞革命十周年之際,前東德領導人向該國贈送了一幅卡爾‧馬克思雕像。這座雕像至今仍矗立在亞的斯亞貝巴大學的校園內。
社會主義時代的遺產
直到今天,社會主義美學仍在非洲大行其道。上圖所示的雕塑名為「非洲的新生」,是塞內加爾總統瓦德2010年下令修建的。由北韓負責設計和承建。這家北韓公司已經在包括亞的斯亞貝巴在內的20多個非洲城市內修築過巨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