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代之风飘逝? 电影、俗套及批评
黑人乔治·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发生及当下美国国内有关警察暴力和种族主义争论四起后,美国一家供片商将1939年出品的经典作品《飘》(亦译《乱世佳人》) 从供片名单上取下。此举不禁让人进一步发问:其它电影是否也该取下?还有:它并不只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问题。比如,亚洲以及德国电影史上也不乏对特定人物的扭曲。
《飘》忽而至的争议
现在,要对电影史重作评价了?对美国国内的种族主义争议高涨之际,美国流媒体平台HBO Max宣布,暂时下架经典作品《飘》。有该片版权的华纳公司作自我批评,承认奴隶们当时的情境在片中被美化,作了不符合现实的描述。
以后先来一段批评性导引?
现在将《飘》下架的HBO Max准备以后再提供这部经典作品,当然,要附带专家们的历史评价。这自然引发问题,因为《飘》可不是歪曲表现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影片。
美国电影神话:《一个国家的诞生》
出自格里菲斯 (David Wark Griffith)之手的《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是美国无声电影时代最著名、最有创意的作品。1915年出品的这部长达3小时的巨构讲述了美国内战中的事件。片中,对非裔美国人的演绎也相当扭曲:他们要么以负面形象出现,要么自愿屈就美国白种人的愿望。
涂黑脸:《爵士歌手》
将来,该怎么放映这部电影?毕竟,它可是电影史上的最著名作品之一。1927出品的《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是电影史上首部有声片。男主角饰演者阿尔·乔尔森(Al Jolson)是有名的白人歌手和谐星。该片中,他脸上涂黑,扮成非裔美国人。今天,对此无法忍受的可不只是黑人。
歧视性: “涂黑脸”
如今,“涂黑脸”被人们用以指称此一现象:非裔美国人角色在很长时间里由白人演员担任。该图显示的是1930年出品的《狂欢》(Whoopee)一片主角饰演者艾迪·坎特尔(Eddie Cantor,本名Isidore Itzkowitz)。这一荒唐的角色分配方式今天被视为种族主义。那么,人们该如何对待这些来自另一个时代的故事片呢?
西部片中的“红脸”
由此,人们便很快会面对地道的美式片种——西部片。在那里,白人明星饰演有其它肤色的角色——本片里是印第安人。在《酋长之子塔赞》(Son of Cochise)一片中,洛克·赫德森(Rock Hudson,右二)饰演心性平和的酋长之子。该片导演是原名汉斯·德特勒夫·西尔克(Hans Detlef Sierck)的德国人道格拉斯·西尔克(Douglas Sirk),1937年,他逃离纳粹德国。
偶像作品《搜索者》
西部片《搜索者》(The Searchers)亦可被视为道德、美学和历史倒错的一个著例。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别的美国电影像约翰·福特(John Fords)执导的这部西部片(1956年)那样,直到今天仍被如此热议。在很多专家眼里,她属于永恒的最佳影片。而另一方面,该片却宣传种族主义世界观,这也该重作评价啦?
越战片暗含种族主义?
美国电影或多或少暗中传布种族主义偏见?老实讲,相关讨论也应扩展到不涉非裔美国人角色的其它影片。无疑出色反映了越战的电影《猎鹿人》(The Deer Hunter)是否也煽惑了对越南人的偏见?
如何看待《现代启示录》及其他?
被誉为电影杰作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或许也该受到指责:始终只注重表现白种美国人,越南人则被用来充作没有特征和个性的电影摆设?因此,人们将来应如何对待这样一部电影?尤其是,如何看待那些众多的确糟糕的越战片?
《蒂凡尼的早餐》里的假日本人
好莱坞电影里,很多亚洲角色被严重扭曲。经典片《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便是例子。美国白人演员米奇·鲁尼(Mickey Rooney)饰演日本人国吉先生(Mr. Yunioshi)——女主人公霍莉·戈莱特利(Holly Golightly,奥黛莉·赫本饰演)的邻居。人们自可幽默视之,但该角色却也足以促进偏见。
好莱坞里的拉丁裔美国人:《曼哈顿爱情故事》(Manhattan Love Story)一众
德国之声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有这么一句:“拉丁裔美国人约占美国总人口18%,是该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对他们也存在着刻板的表现,虽不致像在黑人和亚洲人那里那样,只是蔑视性的。但仍有一个问题:要是像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那样的女演员们总以性感、激情面目出现,观众会有何种想法?
日本/中国困难关系
谈及避免传统偏见,其它国家也不容易。日本电影里对中国人的展示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中国电影亦然。原因在于两国间曾有过的长期战争。近期以来,出现缓和迹象。本图摄于2005年:导演张艺谋和日本演员高仓健(Ken Takakura)携手合作。
回眸——德国人在好莱坞
很多逃离纳粹魔爪的奥地利演员和德国演员流亡好莱坞。在那里,他们主要得到饰演纳粹角色的机会,如本图所示,在名片《卡桑布兰卡》(Casablanca)中,康拉德·法伊特(Conrad Veidt)饰演施特拉瑟少校(Major Strasser,左)。这种情况导致出现对德语演员们的角色分配固定模式,战后多年依然。
如今依旧演“纳粹”:克里斯托夫·瓦尔茨们
这一固定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相对较近的一个例子是德-奥演员克里斯托夫·瓦尔茨(Christoph Waltz)。他在昆汀·塔朗蒂诺(Quentin Tarantinos)执导的《无耻混蛋》 (Inglorious Basterds)一片中精湛演绎了一名冲锋队队长。可是,观众会怎么想:在新千年里,德语演员们依旧扮演纳粹?
出自纳粹德国的“有保留电影”:《犹太人苏斯》(Jud Süss)
固化偏见和成见的电影有时的确必须被禁演,在这方面,也有例子。纳粹德国的一些尤其恶劣的反犹宣传片(如本图所示的《犹太人苏斯》)今天也只能在授课范围内,或有历史学家或电影专家讲解的框架内“有保留”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