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interview Chen Kaige Berlinale

亭子2009年2月11日

在2006年《无极》首次进入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之后,2009年陈凯歌带着《梅兰芳》再次入围。与《无极》的毁誉参半不同,《梅兰芳》在国内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但《梅兰芳》能否超越《霸王别姬》所取得的成就,成为陈凯歌事业上的又一次突破,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2月10日在柏林电影节举行首映。德国之声对导演陈凯歌进行了专访。

https://p.dw.com/p/GrR6
陈凯歌在拍摄片场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梅兰芳》似乎代表着一种回归。从当年《霸王别姬》中的京剧题材,到《无极》那种流行大片,现在又回到京剧。您如何看待这种回归?

陈凯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回归,其实创作是没有什么可回归的。即使有这个愿望,你也回不来,因为时间、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拍《梅兰芳》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感而发的。我觉得2008年中国发生的事情还是很戏剧性的,既有很高的荣誉,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难,这其中既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也包括在国际上遇到的。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拍《梅兰芳》的构思在前,但是我觉得梅兰芳这个人物不约而同地应和了2008年发生事情。实际上这个电影最根本的还是想探讨一下可能我们长时间已经忘记的,中国人由于自己的文化而来的品格力量,看他(梅兰芳)这样一个人怎么来应对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世界。

德国之声:您早期的作品《霸王别姬》表现了一些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激烈的社会冲突。相比之下,《梅兰芳》也是发生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但是影片中呈现的冲突并不剧烈。能谈谈这其中的考量吗?

陈凯歌:这跟我的心境有很大的关联。我觉得梅兰芳是上善若水,他有一种包容、接纳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比《霸王别姬》中的程碟衣更强大。他的强大并不表现在外表上,而是表现为一种接纳度。《梅兰芳》更加清楚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而较少地表现社会变动。我觉得这个才是对的。电影中如果容纳了太多对社会变化的表现,反而会分散对主要人物的注意力。

德国之声:您如何定位《梅兰芳》?您认为《梅兰芳》是属于商业片还是文艺片?

陈凯歌:其实我觉得好的电影应该能够跨两界。你可以说它是个文艺电影,但是它在中国大陆又有1.5亿左右的票房,这是好多商业电影也达不到的。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只是说很难区分。 我感觉最有力量的电影是从内心中发生的。所以我希望我以后再拍任何电影,我能够听从我自己内心中的安静的呼唤,而不是屈从于环境。当然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你需要倾听环境对你的要求。你要在变化中求不变,否则你就无路可走。

德国之声:您认为是哪些因素帮助《梅兰芳》在国内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陈凯歌:我觉得可能梅兰芳还是一个传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票房的话,它意味着影响力。是不是这个电影在中国社会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使得这些观众从梅先生身上有所得。这可能是推动票房的一个因素。

德国之声:《梅兰芳》中也算是大牌明星云集。选择黎明、章子怡是不是出于商业因素的考虑?

陈凯歌:我觉得通过演员们个人的努力,他们都演的非常好。倘若大牌明星演的不好,也没有用。我也知道这期间有很多争议,这个很正常。当然由于我们处身在一个商业环境中,我们必须得面对这个条件。如果完全跟这个现状对着干,我觉得不现实。

德国之声:不少观众认为,影片的前半段张持有度,但是后半段则略显平淡。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陈凯歌:也正常吧。我觉得,别那么使劲儿。

德国之声:当下很多导演都在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但是您似乎一直注重于探询中国的传统文化。

陈凯歌:我也很希望拍现代题材的东西。但是现代题材的东西,拍尖锐了不容易。但是不拍尖锐了,就没什么意思。因为确实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尖锐的问题。其实是应该去表现的,以便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帮助吧。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可是我老觉得拍不透,大家也知道为什么。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在传统中找一些我们觉得被大家忘掉的,但是其实对大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东西。

德国之声:您未来有什么新的拍片计划吗?

陈凯歌:合适的话,我会在西方拍个戏,如果剧本还不合适的话,我还是考虑继续在中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