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回中国”中国艺术节主题采访
2007年6月6日在介绍中,组织者这样写道:“虽然人们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体制还好友怀疑态度,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 ” 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随处可见的中国产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中国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霎那间,中国成为西方世界不可忽略的强劲对手。同时,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进城农民工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言论自由也成为西方社会的热点话题。 对组织者来说,“迂回中国”的意义在于为东西方提供交流机会,并为西方开启一扇窗,提供一个从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本次艺术节策划人施莱维特(Carena Schlewitt)女士,请她就本次艺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德国之声:您是如何产生办这次艺术节的想法?
施莱维特:就我个人来说,我对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很感兴趣,特别是这种社会转型对艺术的影响,以及这种转型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 我来自前东德地区,经历了德国东西合并以及东欧巨变,所以我对这种社会形态转变对文化艺术的影响特别感兴趣。两年前,我们曾经跟来自德国东部和西部的年轻艺术家们共同探讨过这个问题,也跟来自波兰的艺术家们共同合作探讨过。而中国不同于欧洲,有自己的社会特色,所以我很希望了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社会、对日常生活以及对艺术的影响。另外,法国汉学家朱利安( François Jullien)的《迂回中国》这本书给了我灵感,所以我也很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为东西方提供一个交流机会,让欧洲有一个从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德国之声:您是如何挑选这些艺术家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施莱维特:应该说很大的一部分是机缘巧合,当然也是我们精心挑选的结果。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我们去了北京、上海和广州做实地调查。汪建伟,赵亮,曹斐的作品给我和我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各种因缘下,我们有机会跟这三位艺术家进一步认识,同时他们的作品也符合我们的主题设想,于是我们决定以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为主,做三个小而精的主题展览。
德国之声:您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
施莱维特:中国当代艺术还很年轻,才刚刚开始。可能相比其他形式,目前中国的图片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受到国外收藏界的追捧。但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多媒体装置、话剧等等却刚刚起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艺术形式也一定会发展起来。应该说,就在最近这两年,中国话剧的发展就很迅速。两年前,我刚刚开始做相关研究的时候,关于中国戏剧、话剧的报道还不多;而现在我经常能读到相关的消息。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