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走进狂欢节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2月19日

在德语地区,狂欢节是一项很受欢迎的传统风俗。在中世纪就已经有狂放不羁的游行,甚至伴随着斗殴或凶杀。最近的200年间,狂欢节才演变成较为规范,文明的活动。每年在狂欢节中心城市科隆、美茵兹和罗特威尔都有花车游行,化妆者从车上向人群抛洒糖果,景象壮观,成为吸引大批游客的盛事。

https://p.dw.com/p/4h4d
每年的狂欢节都是以女人狂欢夜开始的图像来源: AP

每年新年过后不久,从科隆到康斯坦茨间的许多德国城市就进入了狂欢季节。狂欢节在莱茵地区称为嘉年华会,而在德国南部地区则叫谢肉节。各地狂欢节的起源都是一样的,科隆的狂欢节历史专家欧尔斯纳介绍说:“在罗马人统治这一地区的时代,就有祭酒神的节日。人们点燃火把庆祝冬天的结束。直到基督教传入这一地区,才把原有的节日和斋戒结合在一起,在斋戒开始的前夜庆祝狂欢。另外,在整个日尔曼文化圈内,在这一时节驱逐严冬和鬼怪的风俗也十分普遍。”

今天,在几乎所有狂欢节的重要城市都有节日游行。最著名的要数科隆的“玫瑰星期一游行”了。在南部士瓦本地区的罗特威尔和菲林根也有大型的游行庆典。约亨.施伊希特是黑森林小城豪萨赫的文化局长,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该地区的狂欢节。他介绍说:“士瓦本地区的狂欢节游行中,可以看到木制面具、铃铛、绘制的彩色长袍等带有中世纪色彩的服饰,游行队伍里的人都带着面具,让人完全看不出自己的真面目,就是说,他们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士瓦本人认为,该地区的狂欢节习俗更多继承了中世纪假面游行的特点,是日尔曼人传统的直接延续。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古老而有原始气息的游行队伍中来了。1903年在罗特威尔只有三个人参加了化妆游行,而现在的规模已超过3000人。

科隆是整个德国狂欢节的中心。1823年这里举行了第一次现代的狂欢节游行,从此以后,游行队伍里有了几个必不可少的角色,比如王子,公主,农民等,他们还有一支身穿漂亮制服的神气的卫兵队伍和装饰华丽的花车。狂欢节专家欧尔斯纳还讲到了一桩轶事:“许多名人都对狂欢节作过贡献,也许没有人相信,歌德就是其中一位。1825年他写了一首题为‘科隆化妆游行’的诗。他在诗中对科隆人的节日活动表示了认可,觉得那并不只是没有品位的凑热闹,而是一种文化。这首诗给科隆和周围城市上层社会中热衷于狂欢节的人士打了气,觉得这并不是一件丢面子的事。”

就这样,下层市民的喜好也上了台面。几乎所有在科隆有影响的人物都乐此不疲地在狂欢节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并不能制止狂欢节期间屡屡发生的出格越轨行为。近年来,酗酒就成了科隆狂欢节的一大问题。

随着德国迁都柏林,莱茵地区的狂欢节传统也被带到了新首都。去年有50万人参加了柏林的狂欢节游行,今年的人数会更多。但记录的保持者还是科隆,每年的玫瑰星期一,都有超过100万人到科隆市中心观看游行。来自科隆的欧尔斯纳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这一日尔曼人的习俗直到今天都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狂欢节满足了人们的一些内心向往,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人们对故乡的向往,另一方面人们对有机会取笑上层阶级感到很开心。狂欢节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亲吻,不分彼此,满足了人们接近他人的渴望,人们还渴望有机会不受约束,彻底释放自己,把自己扮成完全另外一个人。”

(叶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