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从瞧不起到香饽饽

2011年11月19日

中国每年6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此同时,经济界却亟需专业技术人员。一些中外企业开始自己培训技术力量。中国政府也计划扩大职业教育体制,但阻碍不小。

https://p.dw.com/p/13CJV
**FILE** In this Jan. 21, 2009 file photo a worker works on a production line of sedans at an auto factory in Changchun, northeast China's Jilin province. China has moved a step closer to becoming the world's biggest auto market, as sales in January overtook the U.S. for first time. (AP Photo/Color China Photo, File) ** CHINA OUT **
图像来源: AP

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

培训生正在埋头苦干。有的锯,有的磨,有的钻,有的削。还有人在操作一台大型机械。这里是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DAWT)。杨伟国是执行主任:"我们每年接受24名新学徒。但申请人数超过200。招生考试后,我们录取其中最优秀的24人。"

培训生是中国人,但培训内容按照德国工商会(IHK)的标准。经过三年挥汗如雨的刻苦练习,以及在当地职业学校的理论培训后,毕业生就可获得德国驻上海工商会颁发的"专业技术工人"证书。

培训中心由德国施拉姆贝格市的克恩-里伯斯(Kern-Liebers)公司成立,原因是中国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工人紧缺。德国在华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盗版或者腐败,而是人才缺乏。这是德国工商会一项问卷调查的结论。在太仓的德企德恩科电机公司(Dunkermotoren)经理屈斯特曼(Nico Küstermann)证实了这一点。企业一旦找到人才,会尽全力留住他们。

"我们给员工提供福利,还有公道的工资。公司有培训中心,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我们支付员工在苏州读本科的费用。周末派车把他们送到那里。公司还会给工程师提供住房。"

据估计,中国缺少400万专业技术人员。这不仅是德企的难题,中国本土企业同样面临困境。中国经济早已开始从廉价流水线工作向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转型。对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与这一变迁相比,中国的教育体制滞后。

中国政府计划建立1200个培训中心

2010年中国有60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其中10%迄今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缺乏技术资格的农民工。北京教育研究者陈宇(音译)说,职业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被人瞧不起。

"我们一直特别欣赏德国的技工培训制度,双元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一半时间在工厂。德国一直以它的技工为荣。而且德国也有这种文化,一个孩子要当一个技师是挺光荣的。但是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15年的时间推行德国的双元制,但不是很成功。德国的企业可以接受孩子去实习,我们的企业不能接受孩子去实习。企业觉得接受孩子实习是一种负担。家庭呢,也不愿意孩子考这种双元制的学校。"

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有这样的观念:学历越高越好。家长尽一切努力把孩子送进大学,即便这在将来不一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农民工则希望尽快赚钱,不愿花更长时间上学。

中国政府希望扭转这一局面。未来10年,政府计划建立1200个培训中心,预计2015年应有500万人就读于职业学校。陈宇说:"政府已经投资建成了很多大型职业学校。我刚去了云南技师学院,政府投资5亿。这才第一期。我觉得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决心。现在地方政府也有钱。深圳也是,大运会的大运村直接就改成了技术学校。"

不过,只有新学校是不够的。陈宇认为,社会必须更加承认职业培训的价值。

作者:ard  编译:苗子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