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德国村
2013年4月6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宗教带来的动荡,历史上屡见不鲜。1838年,德国勃兰登堡州克莱姆齐小镇(Klemzig)的居民因不满当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强行推行路德教与新教合并,而远走他乡。
因宗教而流亡
事件的导火索是王室颁布的宗教新规。对于很多信奉路德教的普鲁士人而言,国王新的宗教政策干扰了他们的个人宗教信仰。在牧师卡沃(August Ludwig Christian Kavel)的带领下,克莱姆齐人和另外600人一起,在1838年踏上他们的流亡之旅。他们的目的地是刚成立不久的的英国殖民地——南澳大利亚。他们乘坐四艘平底船到达汉堡,然后又从汉堡乘坐“乔治王子号” 和“斑马号”辗转到了澳大利亚。整个过程由英国商人乔治·安加斯(George Fife Angas)资助和安排,而安加斯本人正是澳大利亚殖民地的创立者之一。一个偶然的机会,牧师卡沃结识了安加斯。卡沃对普鲁士国王极为不满,而安加斯广阔的新殖民地正缺少劳动力,结果就促成了这次背井离乡的远行。
历经18周的海上漂泊,途中14人丧生,“乔治王子号”终于到达了澳大利亚海岸。 在托伦斯河,现今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北部,来自德国的移民者成立了他们的新克莱姆齐。在这里,他们被承诺享有宗教自由。与澳大利亚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这里没有被英国驱逐出境的罪犯。克莱姆齐成为了大洋洲的第一个德国移民定居地,当然它并非最后一个。
“乔治王子号”到岸不久后,“斑马号”也抵达了他们的目的地。“斑马号”的船长哈恩(Dirk Hahn)一路上无私地关心他的乘客。因此移民们将他们位于阿德莱德东南部的新家园命名为“哈恩村”(Hahndorf/汉道夫)。此后不久,该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伯达尼、罗贝特和朗梅尔等村落。到了十九世纪末期,共有大约5万名德国人生活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勤劳的小蜜蜂”
新移民很快就适应了新生活。他们最先建造了学校和教堂,在田里种上谷子、马铃薯、玉米等等。德国人的勤劳进取很快就远近闻名,人们戏称他们为“澳大利亚勤劳的小蜜蜂”。
时至今日,现隶属南澳阿德莱德市的克莱姆齐仍沿用其德国原名。在其他地方,很多德文名字都因一战和二战后的反德情绪被改掉。当年勃兰登堡的老克莱姆齐现在也被重新命名,那就是如今属于波兰的克莱普斯克(Klêpsk)。
如今的澳大利亚非常重视德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汉道夫(哈恩村)是阿德莱德地区最热门的旅游地之一,这里有喷香诱人的德国香肠和面包。哈恩船长泉下有知,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作者:Marc von Lüpke 编译:万方
责编: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