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具有防洪作用
2014年8月1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每当暴雨导致洪泛时,每当水漫岸边,人们的财产受到损失时,人们就不禁会问:怎样能防止发大水呢?我们是不是占用了河流过多的空间?这些问题,需要埃米尔•迪斯特(Emil Dister)这样的专家回答。埃米尔•迪斯特是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大学(KIT)世界自然基金会河滩研究所所长。他确实认为,防洪与天然河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他说:"河流原来都拥有自己的丰水期备用地,那就是河滩。过去,在没有人为的情况下,即便水位极高,这些河滩都可以容纳下所有洪水。后来人类大大减少了这些天然的洪泛区面积,使得可供容纳同样水量甚至于更大水量的空间明显减少。"
据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计算,德国河流原有的天然河滩,平均80%都消失了,它们或被改为人居或工业用地,或被改为集约式农业用地。迪斯特表示,多项研究表明,恰恰在一再受到洪泛困扰的德国东部地区,这种发展尤为凸显。
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容易导致洪泛
迪斯特认为,对小河流而言,城区大面积硬化所带来的影响很大,而对大河流而言,致使河滩消失的原因更多地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譬如假若哪一年春季多雨,则土壤的吸水能力就会几近饱和,容纳不了多少夏季的雨水。迪斯特表示,其原因也和农民耕作方式的变化有关。"现代农民使用很重的农机,会把土壤压实,使其吸水能力下降。农民现在种植的作物和耕作方式都和原来不一样了。"
因此,近几十年来,德国的自然保护组织就提出要让河流回归自然,以防洪抗灾。"但政府主要采取的还是修建防洪墙、增高堤坝等工程技术性措施,可单凭这些措施还不够。"德国自然保护联盟(NABU)主席奥拉夫•奇姆普克(Olaf Tschimpke)说道。他表示,洪泛期河水水位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河滩,应对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他说:"我们需要可以向河岸漫延的活生生的河流。这不仅有利于防洪,也有助于保护自然。"
堤坝和圩田并非河滩的最佳替代
世界自然基金会也持类似看法。该基金会的水利和水文专员格奥尔格•拉斯特(Georg Rast)批评说,过去几年人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预报,如何做好防洪工程。他说:"加固和增高堤坝,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有意义的,但其结果往往是把问题推给了下游城乡。"
拉斯特指出,世界自然基金会早在2007年就发表了一份易北河防洪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当时易北河已计划的和已实施的堤坝后迁工程所让出的面积,合起来也不足易北河原有天然洪泛区面积的1%。河滩研究所的埃米尔•迪斯特表示,人们应该考虑在不同地区进行有区分的洪泛风险管理,意味着当洪泛形势非常严峻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向农田放水,以便保护城区和工业区。或者用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格奥尔格•拉斯特的话说,就是“让洪水流入耕地比流到家里好”。
有些地方人工开辟了圩田,专供洪灾时有针对性地放水。迪斯特表示,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做法不可避免,但和天然洪泛区相比,从生态角度而言,圩田并非很好的替代方案。他说:"你可以用不同方式控制圩田。假若只在发生洪灾时才给圩田放水,那对生存在圩田里的动植物来说就真是一场灾难,因为它们不适应洪水。而生活在天然河滩的动植物,因为定期受到洪水'洗礼',所以已经适应甚至于依赖洪水了。"
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
2002年易北河发生重大洪泛后,德国政府推出了全面的防洪计划。但在环保人士看来,十年多之后,德国发生洪泛的风险并未降低多少。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在还给河流以更大空间、降低其破坏性方面,德国做得太少了。德国自然保护联盟要求政府制定"蓝带"计划,为河流流域和河滩的回归自然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鉴于气候变化,专家们估计极端天气事件将来会愈发频繁,因此,防洪方面的投资切不容缓。德国基尔海洋研究所的气候学者默吉布•拉提夫(Mojib Latif)表示:"我们必须还给大自然一些东西,因为大自然要回去的,也只是曾经属于它的东西。我们得留出更多的洪泛区!此外也要考虑采取一些可能不受欢迎的措施,譬如制定高风险区禁止建筑的规定。"
迪斯特也认为,在沿河地带恢复河滩和滩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必要措施。不过这位河流专家也坚信,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有些事件是无以防备的。他提到德国历史上有名的"玛格达莱娜洪水",那是1342年发生的特大洪泛,淹没了德国西部的大片地区。"遇到这样的洪泛,河滩无济于事,所有其它措施也都无济于事。防洪事业,有很多工作可做,但100%的防洪是做不到的。"
作者:Irene Quaile 编译:施彦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