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歌剧院建筑费用何以越来越昂贵?
2019年3月3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原因很多,-要是人们知道的话。不仅在汉莎同盟城市汉堡,财政部门为此伤透脑筋。该市的易北爱乐音乐厅-民众亲切地称她作"爱尔菲"(Elphi)- 最终耗资近8亿欧元,为预算的10倍。
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国家歌剧院"翻修费近4亿欧元,预算则是2.39亿;科隆歌剧院修缮费现在有可能攀升至5.8亿,为预算的两倍;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戏剧歌剧院的修缮工程更可能高达9亿。
正如于尔格斯女士(Andrea Jürges)所指出的,这些天文数字一再让各当事城市震惊不已。于尔格斯是法兰克福建筑博物馆(DAM)副馆长。她和同事弗尔斯特(York Förster)一起在全欧范围调查了大型文化建筑造价攀升的原因。由此产生了名为《大歌剧院-麻烦不断?》这一展览,先在法兰克福、现在也在科隆展出。
展览极具现时性,且尤其具有启发性,很多吃足苦头的男女市长们竞相前往参观,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唏嘘再三。错误各有不同,有些是要求过高,有些则是对造价有不现实的设想,而在不少情况下,计划本身就不合适。最后,出现资金大漏洞。于尔格斯指出,其实,成本一般还是合理的。在对全欧范围的剧院建筑作比较后,她断然驳回有关只顾捞钱的建筑商、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及建筑师的说法,斥之为天方夜谭。
展览名含义双关
《大歌剧院-麻烦不断?》展览的起因是法兰克福戏剧、歌剧院案例。这个双剧院建于德皇时代的1902年。人们很容易就能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是时代不同了;另一方面,是对此类公共建筑物的要求。比如,1963年修建的玻璃大厅便是要作为振兴和新公开性的标志。于尔格斯解释说,"文化建筑从来都是社会自我认识的体现。"
然而,改变了的要求也对计划产生影响:建筑越来越大、越复杂,因而也更昂贵。一语双关的展览名正中要害。当戏剧歌剧院修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出现9亿欧元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时,法兰克福市高层也不啻大惊失色。而若新建,也不会更便宜。
其实,账单似乎是对头的,因为,它们不仅涉及造价,而且也涉及项目的风险因素,以及隐性的、通常不被提及的那些费用:比如,过渡演出场地的租费、风险追加保险费、其它种种昂贵的追加费用,即使是强迫公共竞标也无法回避此类费用。
还有各种相关法律:一旦它们变得更严,或作了修改,修缮费用便有可能很快骤升。比如,改动后的工作场所法规允许乐队演奏员今天有比过去大一倍的活动空间,由此,乐池也得扩大。
对防火和安全通道的要求也提高了,通风设备越来越复杂。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开销。于尔格斯指出,楼宇技术设备一般的使用期规定为25年,然后就得更换,谁若未及时更换,届时就可能因技术老化而得不到零配件,而若此时观众席通风系统失灵,那台上也就不允许表演,整座剧院也可能都得关门。
注意了,楼宇技术设备!
鉴于此,于尔格斯证实,对建方来说,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楼宇技术设备常就是那条"潜伏的龙"。这条龙到处都在窥视着-就像在法兰克福那样,昔日的瑰宝要整修一新,重现辉煌,而且还要定期提升至最新的技术水准。科隆歌剧院、德累斯顿文化宫、柏林的菩提树下国家歌剧院、奥斯陆、汉堡或哥本哈根,到处都一样。
还有一点:文化建筑如今已不只是用于晚间、用作获高额补贴的有钱市民阶层的文化享受。在很多地方,此类建筑-请看汉堡的"爱尔菲"-还是当地城市的标志。要是情况顺利,它们甚至还有助于提升相关城市的声誉,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便是一个例子。
与百年前威廉大帝时期的堂皇建筑不同,如今,德国很多剧院和歌剧院白天也对公众开放。这是有意为之:比如,在德累斯顿,市图书馆就迁入了刚修缮一新的文化宫;咖啡馆、餐厅或其它多功能设施,使奥斯陆歌剧院那样的文化建筑成了公共场所。
不过,也有这样的事情:在哥本哈根,一赞助人给这个城市捐赠了一个新歌剧院。以这种方式,雅典也得到一个巨大的文化中心。两名捐赠人均为富有的船王,从购地皮、选定建筑师、招标、建造,一直到竣工剪彩,全部亲自过问。
有时会耗费数年的民主讨论文化则毫无踪影。于尔格斯副馆长认为,一个城市的居民们理应讨论,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民主决定程序是重要的" 。那么,文化建筑为什么会这么贵呢?她的回答:"因为,一座歌剧院、一座剧院,毕竟是要花一定的钱的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