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塞尔多夫国际鞋展流行趋势:点缀、多彩、个性
2009年9月18日德国杜塞尔多夫的国际鞋类展览会是世界三大专业鞋展之一。在每年两届鞋展上,世界各地的业内厂商纷纷抛出自己的主打产品,以吸引潮人的眼球。危机期间,人们对流行趋势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约风格似乎已退居其次,点缀、多彩、个性、自然、环保和舒适是本届鞋展上的关键词汇。Brand Masters GmbH经理和设计师弗朗克·普伦策尔(Frank Prenntzell)表示,恰恰在危机时期,不少消费者对视觉冲击力的要求更高。
普伦策尔表示:"我们对自己说,如果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注重产品的独特设计,那么危机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少一些。我们一向注重产品的个性张扬,强调它们的独一无二,这使我们在危机期间获益不小,因为在经济低迷时期,人们往往对新鲜东西,对有视觉冲击力的商品产生需求。如果决定外出购物,就一定是自己不曾有过的,新的东西。"
普伦策尔在此所指的新既意味着革新二字。而革新的含义是丰富的。在颜色方面,除黑白土地色系列之外,浆果色调继续走红。海蓝、宝石绿、粉红、淡紫色系列继续被潮人看好。唯一不同的是,新款鞋类的色调选择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展示了业内人士对新色调的演绎和诠释。
另外在细节处理上也增加了新的元素。比如普通的休闲球鞋加上了坡跟,鞋带已不再是必须。印第安人的原始风格和古罗马盛夏鞋款样式再度风靡,与从前不同的是,新款鞋自然古朴外表背后往往隐藏着高科技:制革过程排除了有毒物质,材料可以进行再利用,甚至不必使用粘合剂。德国知名品牌生产商嘉宝(Gabor)第二代传人和总裁贾保(Achim Gabor)强调了生态环保概念的变化。贾保介绍说:"制鞋业的生态环保概念已远远超出了上一世纪70,80年代的范畴。如今,可持续发展概念深入人心,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吃饭,穿着无一例外,生态环保已与高科技连在了一起。"
捕捉时代精神,提倡自然理念使制鞋商们面对新的挑战。德国IMPULS企业的营销部负责人赖特尔(Sascha Räther)表示,为了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公司改变了提前生产的战略。赖特尔说:"现在,消费者已不再提前一个季度进行采购,于是我们也改变了战略,在冬季生产和出售冬季产品,夏季也是一样。因为时尚潮流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变化 ,我们现在的做法更能体现时代精神。"
当季生产和销售只是战略改变之一,在如何应对危机上,德国各企业纷纷想出自己的高招。欧洲高端休闲品牌Marc O'Polo原为瑞典企业,由于继承人为爱远走他乡,另一位又不善经营,致使该公司落入德国人之手。公司公关部经理威尔登海因(Renate Wildenhain)女士说:"我们发现,凡是注重不断革新的制造商和营销商都不会在危机中倒下,比如在出售鞋类的同时,也一并出售相应的皮包、首饰等配件。那些不思进取的厂家和商店自然会被淘汰。"
革新也意味着改变生产基地,在这方面,已有50多年历史的嘉宝企业堪称典范之一:该企业老板就将自己家人视为游牧一族:"我们这个家族可以说是游牧一族,上一世纪60年代,父亲就将部分生产转往奥地利,迈出了全球化进程的第一步。80年我们在葡萄牙下订单,之后是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鉴于中国制鞋业生产成本的提高,我已在考试其他的可能性,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满足德国市场对价格的要求,价格和品质无论何时都是产品畅销的关键。"
而国外订单减少正是许多中国企业面对的难题。中国利亚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青对此就深有体会:"订单减少对中国制鞋业的影响很大,不仅订单减少,价格也更低,每个订单变得更碎。经济危机使欧洲人面对比过去大得多的市场压力。另外,在付款条件下也有了变化:中方不仅要供货,还要给卖方提供信贷支持。其实在接订单生产方面,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幅员辽阔,90%以上的劳动力都受过教育,守纪律,也比较勤劳。另外就是中国的产业链配套好,在材料、港口和研发能力上,越南、孟加拉等中国周边国家都难以同中国相媲美。"
参加本届杜塞尔多夫国家鞋类博览会的共有来自42个国家的1145家参展商,中国参展商则大多汇聚在国际鞋类大厅内。
作者:祝红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