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水电项目重启
2013年1月2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中国政府在本周三(1月23日)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在2015年将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提升到2.9亿千瓦,年均增长5.7%。《规划》中特别指出,"要坚持水电开发与移民致富、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加强流域水电规划,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有序启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怒江水电基地建设"。
怒江水电开发计划,最初出台于2003年8月,计划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采用13级梯级开发方案。然而,由于担心生态破坏、以及工程移民问题,该计划遭到了众多专家的强烈反对。2004年,温家宝总理对此表态,称"在社会和环境影响得到认真讨论和科学认证之前,项目必须暂时搁置下来。2009年,温家宝再次表示,在充分了解大坝对生态和当地社区的影响之前,不能重新启动大坝的建设。"有关部门应广泛听取民意,深入研究,谨慎决定"。
环境影响、库区移民、地质安全
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以及水库移民问题。曾经多年跟踪怒江水电计划的环保人士姚谣向德国之声表示:"建设水电站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类影响,在我国之前建设水电站时已经出现过,我们不希望在怒江上重蹈覆辙,继续犯更多的错误。"
姚谣进一步表示,水电站建设必然导致大量移民,对这些人的生活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此前,有媒体认为,怒江水电资源是中国最具开发价值的水电资源,13级梯级开发,淹没耕地约7万亩,拆迁5万人,损失"非常少"。对此,姚谣指出,在怒江修建水电站,确实可能已经考虑到了该地区"整体上的淹没损失相对较少":
"'整体的损害最小',这是集体主义的观点。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关注的是每个个体的生存权益。"
姚谣说,此前三峡库区移民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不同气候下的农业生产习惯不同,移民短期内无从适应;以及迁入地原居民对外来群体的排斥,让水库移民成为弱势群体:"整体而言,水库移民的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河流保护专家、环保组织"绿色流域"主任于晓刚博士指出,怒江水电计划还牵涉到地质安全问题。他说,梯级水电站选址恰好位于怒江深大断裂带上,一旦发生地震,各级水电站会发生多米诺骨牌似的垮坝事故,对沿岸城市造成巨大的灾难。于晓刚透露,云南省政府曾经做出结论,认为怒江水电"风险可控"。他认为,政府方面应该秉承信息公开的原则,公布相应的报告。
姚谣也认为,怒江水电的环境影响、地质安全、库区移民都是应当对所有公众公开的信息。
环保专家于晓刚也注意到,中国近期也同样面临着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他认为,大型水电站固然能够提供清洁电力,有助于减排,但与此同时,中国的节能潜力其实非常大。如果中国能够在节约电力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各企业更好地推行节能措施,也就不需要破坏河流修建电站了,怒江等河流就有望得到更多的保护。
公众意识十年来大有提升
根据此番《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曾经因争议而搁置的怒江水电项目将重启。姚谣认为,近年来,在大型工程项目上,民间组织与政府方面博弈的力量有所削弱;怒江水电最终可能还是会得以修建。但是,姚谣同时也指出,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民对此类大型工程的了解也更加的全面。他说,从前公众可能更加侧重认为水电站是清洁能源,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通过网络等渠道,开始关注环境影响,也更关注水库移民的权益:
"所以说,这十年来,虽然水库的问题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整个公众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作者:文山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