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题为“刹车的改革热情”的文章写道,北京举行中共三中全会之际,官方新华社发表“改革家习近平”的长文,将习近平与邓小平相提并论。如今,此文在中国互联网上已经消失。
文章写道:“这不足为怪,因为按照约370名中共中央委员秘密制定的决策公开的极少内容,未来五年经济政策不会有深刻的变化。习近平是改革家?周四闭幕的三中全会的公报来看,恐怕(这次)不是。而其实有很多亟须应对的问题。”
文章引述曾任德国及欧洲在华商会主席的伍德克(Jörg Wuttke)说,中国的经济环境十分困难:住房严重过剩、社会老龄化、地方债台高筑以及与美国的对抗。此外,“新冠悲剧”终结后经济未能实现复苏,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民众都感到不满和不安,消费者不花钱,企业家想方设法向海外转移资金。
文章引述伍德克说,在税收体系上需要改革,让地方政府无须靠卖地支付财政;内部市场需要破除省际之间的保护主义,而严重产能过剩则加剧了这一情况。此外,还需要全国范围内运作的就业市场,相互融合的能源网络以吸纳急速扩建的可再生能源。然而,这些具体问题在公报中仅有非常笼统的概述。
文章写道,伍德克等一些专家在会前即压低会有重大路线变化的期待。文章引述伍德克说,他认为原因是,习近平在2013年的首次三中全会上“吃过苦头”。当时,“习引入市场自由化,其中对股市的扶持引发2015年的股灾。对资本的管制放松后,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机性收购,部分导致数十亿计的损失。此后,习近平重新收紧了党对经济的控制。”
“理论上的改革家”
《新苏黎世报》题为“习近平是改革家——理论上的”文章写道:“中央委员会周四发表的公报,充满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语言以及繁琐的概念。发出的信号是连续性。习近平过去近12年如何领导这个国家,将继续下去。”
文章写道:“习近平不是邓小平…后者让市场自由化、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中国。而习近平治下,自由减少,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增加。许多人视他为反改革人物、当今中国面对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然而这是过于简单化了。”
“许多中国的问题是结构性的,要追溯到邓小平掌权的时期。邓治下经济的迅速增长,让数百万人脱离贫困进入中产,然而一部分人变得非常富有,其他人则两手空空。增长的年份里,卖地、搞房地产和基建能赚到大钱,让政府和国企的贪腐更严重。”
文章也写道:“习任下提出‘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增长不再不计代价,而是要有可持续的增长前景以及战略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安全”
《法兰克福汇报》题为“最重要的是安全”的文章写道,除提到“新质生产力”外,公报16次提及“安全”的字眼。相比较而言,2013年三中全会仅提到6次。如今,公报强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管控以及“有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文章写道,预期接下来一段时间党还将发布其它公报,包含更具体的决议和可能的改革措施。已宣布要改革的领域包括国家安全体系、金融、财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