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媒体

德语媒体:一带一路,一石二鸟

文山 摘编
2018年11月24日

中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其主要动机究竟是什么?中美之间围绕科技领先地位展开的大国竞赛,又会对人类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周末的德语报刊评论版,探讨了这些话题。

https://p.dw.com/p/38rE1
Kenia | Madaraka Express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有助于消化产能过剩、巨额外汇储备。图为中方援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图像来源: Reuters/Stringer

(德国之声中文网) 奥地利《维也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的分析文章,提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观点:中国大力推介的"一带一路",其实是为了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以及贸易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这些外汇如果全部转化为人民币,会造成国内市场的猛烈通胀,但是中国当局又不愿意总是拿外汇储备去买外国国债。在这种局面下,"一带一路"就成为了一石二鸟的办法。

"去海外援建机场、铁路的,往往是中资企业。北京为这些中国公司打开了国际市场,让后者能够消化过剩的工业产能以及大量的劳动力。这一手段反过来又能够支撑国内的工资与物价水平。"

文章接着指出,中国官方很喜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不断重申不干涉他国内政。"经济发展确实是中共的信条,也是其拿得出手的成绩单以及最为重要的执政合法性来源。共产党官员们反复强调,在过去几十年内成功让数亿中国人实现小康,这是史上最为成功的脱贫工程。北京现在许诺,在其他地方,也能在北京的协助下实现同样的成就。中国正在国外践行这一承诺。"

作者也注意到了马来西亚等国对"一带一路"的批评,担心会落入中国的"债务陷阱"。同时也指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愿意将其视作分享中国发展成就的机遇。"毕竟,许多国家已经从中国的援助行动中获益,比如非洲国家的崭新公路。在欧洲,将'一带一路'视作增长机遇的主要是企业界代表。西门子总裁凯飒(Joe Kaeser)就将之称为'里程碑式的行动'。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长年研究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的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Colin Mackerras)就指出,如今的中国形象再次转向负面。他认为,习近平刚上台时,西方曾期待中国会变得更民主,但是这没有发生。许多西方民众都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篡取权力的举动。"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指出,尽管中国官方将"一带一路"描绘为一个"宽容的大家庭",但是,"在这个家庭中,只有一个人负责给钱,那就是中国。作为跨国信贷提供者,中国打造了一张全新的依存关系网。再美妙的言辞,也无法掩盖一个事实:谈条件的,总是债权方,而非债务方。"

Symbolbild USA-China-Handelskrieg
图像来源: Colourbox

持鲜明左翼立场的《新德国报》以"工业成为武器"为题,刊文指出,当今世界大国之争,实质上就是一场科技竞赛。作者指出,下周召开的G20阿根廷峰会,其焦点将会是中美贸易战,这场冲突的核心就是美国试图维护自己的科技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指责北京掠夺西方的技术。这场斗争的关键问题是:在将来,谁会依赖谁?这是美国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其目标是阻止今后的地缘政治对手崛起。在这场争端中,体制对抗的论调越来越频繁。有人将其称作'科技领域的军备竞赛',还有人甚至称其为'新的冷战'。"

文章认为,中美贸易战的根源并非单纯的贸易摩擦,而是越发成功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该战略旨在实现产业升级,追求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这并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效仿其他工业国的发展道路。日本当年的崛起,也是主要依靠国家的居中协调,即便是美国以及欧洲,也曾经保护敏感行业免受外国染指,并资助本国的研发,这些策略都获得了成功。但是如今,老牌经济强国却将中国的计划视作对自己支配地位的攻击、对驻华外企的威胁。"

作者接着指出,这场科技竞赛的胜负将在中美两国之间决出,而欧洲以及台湾、韩国等注定将成为最大输家,不断丧失科技领先优势。"这场竞赛的最终结果,现在还无法得知。但是它将决定一切。投资需求是巨大的,其成功前景却完全不明朗。目前,部分行业已经出现了大面积产能过剩的迹象,比如汽车电池、太阳能发电板等产业;而在其他行业,失败投资的规模仍在扩大。但是,在这个将人类科技进步搞成争权夺利之斗争的世界上,这是必然的结果。"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