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印象
2004年3月4日我那时是奖学金生,因着德国学校外办的关心和照顾,(当时在那所FH就只有我一个中国人) ,尽管也都有一个适应的阶段,整体上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进展都还顺利。
我就读的那个小城Oldenburg地处北德,空气清新,市容整洁,地势平坦,自行车是很常见的交通工具,我的很多同学都是骑自行车上学,学校也有专门的自行车停车棚,足可停放二百俩。我当时惊讶于德国也有那么多自行车,而且汽车一般都对自行车礼让有加,很享受专门的自行车车道,用白粗的分隔线和汽车道分开。阳光灿烂时,大街小巷,乡间小道,到处都挤满了一队一队的自行车,出到户外来晒太阳。我后来离开了那个小城,但Oldenburg 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德国城市。后来去过的那些城市似乎都很难找到那样平坦的专用的自行车道。
以后行走于德国各个地方,结识了不少德国朋友。给我相对印象大致是,北方人注重礼貌,和人保持距离;南方人热情,不拘小节。东德人在西德人面前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自卑感,西德人感觉东德人欠他们的。
我感觉,普通的中国人和普通的德国人在思想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尽管他们的生活环境,历史,风俗和信仰非常地迥异。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出于两个方面:
1. 不少的中文成语和德文习惯用法的意思很接近,互译非常贴切自然,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而这两种语言和文字有他们各自完全不同的形成和历史。
例如:中文有“趁热打铁”,德语叫“ Man soll das Eisen schmieden, solange es heiss ist”.这两者字面意思完全一样,义译也完全一样。同样的例子还有如:吃一堑长一智,Durch Schaden wird man klug; 熟能生巧,Übung macht Meister.
2. 德国人在某些观念上和中国人一样,尽管德国也是属于西方(westliche Welt, Abendland) 。例如普通的德国人大多都勤劳,节约,朴实,而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对这三个特质一直都大力宣扬的。德国是工业国,整个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很小(大约百分之三到五?) 。在感恩节时他们用各样的水果菜疏布置教堂,感谢上帝的赐福,感谢土地的出产,令我非常受感动。我相信,很多德国人不曾见过水稻是怎样长出来的,也不曾见过一粒麦子怎样发芽成长,最后成了他们的面包。德国人向世界输出汽车等工业产品,购买农产品;他们已很长的时间不在土地上耕作,但他们对土地还有着很朴实的感情。
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德国的老百姓似乎也和中国人一样。有一次我参加一位德国朋友的婚礼,他的家人和我也都彼此熟悉。他还有一个姐姐,三十出头,未婚。当然他们全家都为婚礼很高兴,只是和他父亲谈话时,他父亲笑容中间时不时有一两声叹息。我问他是否有不开心的事,他的回答简直就是我们中国的父亲们, “Was sonst noch habe ich als Vater zu wuenschen? Nur dass sie bald auch einen Mann heiratet. ” 翻译出来大意是,“我作为父亲还有什么好期望的?不就是她 (指他那未婚女儿) 也早日成婚么? ”原来德国的老爸也是很关心女儿的私人问题的!
作为外国人我在德国也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也就是所谓的“排外”。有一次中午,阳光明媚,在德国是难得的好天气,我的心情也很好,路过一个居民区,有两个很可爱的金发小孩子骑童车,约四五岁,我天性喜欢小孩子,满面笑容向她们打招呼:“Hallo(你好) !” 她们没有理会我,我也没太在意,继续向前走,心想她们可能有些害羞 (schuechtern) ,怕生。这时,其中的一个悠然地骑着她的童车,对另外一个说:“Komisch, dieser Chinese!(大意是:这个中国人好滑稽)” 。说实话,我当时很受伤害,我的笑容被别人理解为滑稽。后来我找德国朋友探讨过“komisch”的意思,应该是贬意,至少在这样的语境中是轻微的贬意。我猜想,一个四五岁的小孩还不太可能对中国人有什么概念,更不太可能曾和中国人有负面的经历。她说这句话时也许根本不知道它的意思,但她周围的环境或成人对她的教导使她先入为主地认为 „Chinese ist komisch.“ 德国在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是单一民族,历史的惯性使他们在心理上来还不能接受其它外来的民族,也许担心失去自己传统和文化的特色。事实上德国已不是单一民族,有些土耳其人在德国已居住超过四十年,他们的人数现在已超过一百万。
我在德国大多都是正面的经历,尤其是大学的教学人员和服务人员,对人都很友善,乐于助人。那些曾经到过中国的普通德国人(不包括那些抱有某些特定政治信仰的人)对我特别友好,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见证他们在中国的见闻远远超过他们的期望,尽管有时也有不好的经历。
在纽伦堡
陈士平,1997年来德,2003年大学毕业,获Dipl. –Ing. 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