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健康

客座评论:当今最大卫生危机下 全球团结很重要

2020年5月18日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和欧盟委员乌尔皮莱宁在联合撰写的客座评论中指出,正因为疫情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影响更大,欧洲的援助对全球来说就更加重要;此外,我们也必须做好准备应对未来的危机。

https://p.dw.com/p/3cPIS
Logo der Weltgesundheitsorganisation
位于日内瓦的世卫组织总部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中文网)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这场健康危机对于欧洲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考验。如今,全球受此轮新冠病毒大流行病冲击最严重的6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位于欧洲。欧洲自身正想方设法控制住新冠疫情。同时,它也必须承担起塑造全球团结精神的领导角色。作为个人,我们虽然彼此保持距离,但作为世界舞台上的一员,我们必须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更坚定的行动起来。

欧盟和世界卫生组织一道,号召为受到疫情冲击的国家和群体提供援助。全球各国团结一致尤为重要,因为这场疾病可以无差别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只要我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感染,就没有人很安全。

最弱的人最容易受伤害

为了支持全球各国对新冠病毒做出反应,欧盟成员国不久前推出了名为"欧洲团队"(Team Europa)的政策,其资金规模如今已经增长到230亿欧元的水平。这个政策的一部分当然是会在和联合国的合作下进行落实。

像其它许多危机一样,最弱的群体也是这场流行病中受影响最大的。我们现在的关注重点必须落在他们身上。欧盟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战略性回应计划,为其提供新一批3000万欧元的资金,用于帮助那些卫生保障体制薄弱、或者陷入人道危机的国家加强应对和预防紧急情况的能力。

除此之外,欧盟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各国的伙伴们共同推出名为"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Access to COVID-19 Tools Accelerator)的倡议,目的在于加速针对新冠病毒疫苗、诊断工具、治疗药品的开发、制造和公平发放。因为,所有人都必须平等的获得这些能够挽救生命的产品。

Symbolbild Corona-Virus
图像来源: Reuters/D. Ruvic

欧洲出手数十亿

在这一历史性倡议的基础上,欧盟委员会5月4日组织了一次出资国会议,吸引了超过40个国家参加,并为研发疫苗、诊断措施和治疗方法筹集了大约74亿欧元的资金。

而我们的伙伴关系还远远不止于眼前的危机。

这场大流行病善于利用健康系统的漏洞和不公。这也表明,为了抑制病患蔓延、及时发现并有所应对,向健康系统的投资是何等的重要。

一个运行有效的健康系统不仅是应对大流行病时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全球各国民众每天应对各种健康威胁时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Schweiz Genf | WHO: Adhanom Ghebreyesus, Generaldirektor der Weltgesundheitsorganisation
谭德塞博士从2017年5月开始出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一职。2005至2012年期间,他担任埃塞尔比亚卫生部长。2012至2016期间担任该国外交部长。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rezzini

支持全覆盖的医疗保障

按照目前的形势,截止到2030年,全球仍会有超过50亿人无法获得基本的医疗健康保障。就算能供提供保障,它也会将数百万人逼向财务上的无底深渊。

这一缺憾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家庭和社会,同时也会破坏全球的安全及经济增长。

正是处于这个原因,欧盟为和世界卫生组织缔结的伙伴关系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全覆盖的卫生医疗保障。包括为非洲、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115个国家提供支持。

比起治疗 应该更多投资预防措施

全球每年为卫生健康领域的支出总共为7.5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全球经济总量的10%。

但是,有太多的国家把大多数资金都花在让医院治疗疾病方面。这样花费又高,效果又不好。更可取的做法是把促进健康的预防性措施视为首要支持对象。

Finnland Finanzministerin Jutta Urpilainen
乌尔皮莱宁从2019年11月起出任欧盟委员会国际合作事务专员。2011至2014年期间,她曾担任芬兰财政部长一职。图像来源: dapd

准备应对下一场大流行病

新冠危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缓解,但是我们到时候不能"一切照旧"。我们在应对这场大流行病的同时,必须做好准备应对下一场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适应性强的卫生体系,现在正是机会。

要想避免未来发生全球性健康危机,唯一的手段是加大向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和人员的投资。历史衡量我们的标准不是我们是否度过了眼前的这场大流行病,而是我们从中汲取了怎样的教训,之后推出了哪些措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