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在美国
2013年5月19日他一手举剑,凯旋般直指天空,另一只胳臂潇洒地支在盾牌上。这就是今天一般德国人心目中那位令罗马人不寒而栗的日耳曼切鲁西部落首领--切鲁西人赫尔曼(Hermann der Cherusker)的形象。在纳粹政权使"民族国家"和"统一"这样的概念在德国被沾污之前,这尊赫尔曼雕像一直代表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公元后九世纪,多个日耳曼部落在这位赫尔曼--其拉丁文名字为阿尔米尼乌斯(Arminius)--的率领下,在条顿堡森林联合击灭了三个罗马军团,令远在罗马统治的奥古斯特皇帝彻夜不眠。
赫尔曼纪念像位于德国威斯特法伦地区的德特莫尔德市附近,罗马正好在其正南,但高高在上、决意捍卫德意志统一的赫尔曼却是目光朝西。这是安装雕像的时候出错了吗?当然不是,因为1875年完成这座雕像时,真正的敌国已不是罗马帝国,而是西边的法国。而这个敌国,刚被德方在1870/71年的德法战争(即普法战争)中打败,随后又恰恰是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在这欢天喜地、民族情绪高昂的时期,在历史方面是否严谨、属实就不太重要了。譬如说阿尔米尼乌斯这个人物,虽是日耳曼人出身,但自幼被带到罗马,接受的完全是罗马教育,他更像罗马人而非日耳曼人,但这时却被神化为统一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日耳曼的解放者。"切鲁西人赫尔曼"这个神话就是这时诞生的。但古时候的日耳曼和那时的德意志帝国,更不要说和今天的德国,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干系的事实,1875年的时候,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那时,德国人自我感觉无比强大,赫尔曼手握的那把剑上的铭言即予体现:"德国统一即我之强,我之强即德国势力!(Deutschlands Einigkeit meine Stärke, Meine Stärke Deutschlands Macht!)"
切鲁西人在明尼苏达?
1897年,德国威斯特法伦地区的赫尔曼,有了个伴儿--在远在天边的美国明尼苏达州。更确切地说,是在那里的新乌尔姆市。那位"德国人赫尔曼"远眺北美洲的稀疏草原,因为1888年,德国移民恰恰选中这个如此不可思议的地方,奠下了修建第二座赫尔曼纪念碑的基石。
美国中西部和德国的历史渊源,远比人们一般知道得多。19世纪大批大批的德国人为了谋生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很大一部分就是到美国中西部落的户,其中也不乏政治难民。当年这些人闹革命,试图建立德国的第一个民主制度,1848年革命失败,他们不得不逃离德国。为了在异国他乡维护德意志的语言文化,德国移民在纽约成立了"赫尔曼之子协会(The order of the Sons of Hermann)",也被简称"赫尔曼之子(Hermanns Son,Hermannssöhne)"。
除致力于帮助陷入贫境的孤儿寡妇等社会福利工作以外,该协会创始人也大力宣传社会包容和融合,因为当时美国本地人对德国移民持有很大的怀疑、排斥态度。顺便补充一下,今天"赫尔曼之子"是一家保险公司。
联结的象征
德裔建筑设计师、"赫尔曼之子"成员尤利乌斯·贝恩特(Julius Berndt)当时希望建造一个可以给人留下特深印象、令人想起老家德国、但同时又连接新家美国的象征,而他最终为此选中的却恰恰是"切鲁西人赫尔曼"。在贝恩特的极力游说下,1888年,"赫尔曼之子"们汇聚到小城新乌尔姆(借南德小城乌尔姆命名),为的是把老家森林里的赫尔曼, "移植"到新家的稀疏草原。其实在此之前几十年,当地的德国移民倒还真的挺需要像历史传说中赫尔曼这样的猛将的保佑。1862年,苏族印第安人进攻新乌尔姆,凭借天大运气,小城才免于一毁。就像和印第安人的所有交火一样,这场纠纷的原因也是越来越多的白种移民,就新乌尔姆而言也包括德国移民,占据了越来越多土著人的生存空间。
不过,绰号"德国人赫尔曼"的这座雕像,十年之后,即1897年才落成。从那时起,"大"赫尔曼这个略有不同的翻版便忠实地瞭望着明尼苏达的辽阔草原,向来访者提供一个眺望明尼苏达河谷的绝佳平台。顺便提一句,新大陆的赫尔曼纪念碑高31米,和原版的近54米相比,确为小弟。
如今,新乌尔姆在美国也颇知名,特别是在德裔中。2000年,新乌尔姆被选为美国"最德国的城市"。也是,那里既有"十月啤酒节"、"圣诞市场",还有"德式狂欢节",这些据说是德国的原始传统在那里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作者:Marc von Lüpke 编译:施彦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