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难耐 脱北者找寻“平壤滋味”
2017年7月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这里的客人来自韩国各地,基本都是脱北者。他们品尝这里的食品,同时怀旧、怀乡,重温过去的生活。
"它们是家乡的味道",店主这样说道,她只愿告诉记者自己姓崔,"这是朝鲜的味道。"
目前,大约有3万朝鲜人生活在韩国,他们多半为躲避饥饿和压迫而逃离家园,来到陌生的南方。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而言,在南方的生活跟理想毫不沾边:曾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来到南方后,进入到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得不到邻居的关心和尊重。他们被唤作"土老瘪"。
被别人瞧不起,加上梦幻的毁灭,他们开始怀疑一切,萌生了复仇情绪。虽然他们对自己背叛的国家仍然深怀仇恨,但却怀念起那里的一些情景,身在外地,谁能说永不想家呢?
一位脱北者告诉记者,"我们在这里的生活有时很艰难",不过,"找到这家餐馆,却让我幸福起来"。
崔女士为这些脱北者建立了这座孤岛,能聚集5、6个人时,也能让人感受到有了生活的气息。39岁的她说,"在我这里,他们很放松"。她的北方口音很重,"他们来这里总是点那些他们当年在家时吃的食物,这时,他们就像在家一样,放松下来。"
不过,崔女士自己第一眼看上去并不很放松。她总是一副不满意的样子,手指上留着厨房工作才有的伤痕,胳膊上有油点的烫伤。她只有两名帮手,餐馆每周营业7天。可以想象,崔女士时刻处在极端劳累与疲倦的状态,她已记不起上次歇工是什么时候了。
她告诉记者,她在鸭绿江边的一个小城里长大,那个地方跟中国隔岸相望。她的厨艺老师是父亲-一名军队厨师,另外还有一些做中国走私品生意的亲戚,他们也在那里学会了中国厨艺。
她的家庭称不上富有,经济来源主要靠倒卖韩国的服装、廉价电器产品以及韩国影视DVD等,生活也算得上中等,并安然度过1990年代的大饥荒。那场饥馑夺去至少50万人的性命,有人甚至认为饿死了1百万人。
为了儿子能够更好的生活,她于2012年离开了朝鲜,两年后开了这家餐馆。
她言谈直率,也不谦虚,说,"所有客人都说我的菜好吃。他们告诉我,在其它餐馆吃饭,找不到北方的味道。而我做的饭,跟其它餐馆完全不一样。"她坚持认为,韩国厨师怎么训练都达不到这等技艺。
朝鲜的缔造者金日成曾在上世纪60年代多次说过,"社会主义就是大米",并许诺说,不久的将来,朝鲜人人都能每天喝上肉汤,吃上米饭。然而事实是,韩国发展成了一个全球经济强国,而朝鲜却灾难不断,尤其是九十年代经历大饥荒。虽然最糟糕的年月已成为过去,但民众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营养不良,尤其对青少年儿童和孕妇造成严重影响。很多朝鲜人都说,只有富人才能每天都吃上大米饭。
剩下的炸豆腐,过去都是要扔掉的,现在却把它们压扁,然后用包裹米饭。
饥荒年月,人们在街上闻到食品的味道,都会引发奇异的幻觉。在脱北者当中,很多人都熟悉这种感觉。
崔女士对此的解释很简单。经过了大饥荒,她说,食品是总能让人产生幸福感的东西。"吃吃喝喝总是会令人高兴的。"
李鱼/石涛(美联社)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