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台湾最惨”?专家怎么说
2019年5月2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台湾总统蔡英文在就职三周年这天 (5月20日),召开记者会力数政绩。在美中贸易战未解的背景下,台湾经济何去何从受到关注。
蔡英文说“唱衰台湾的人不会得逞”,并反问:“就是因为这三年的努力,我们扭转了过去的错误。如果我们延续国民党‘把经济锁在中国’的战略,我要请问在美中贸易战的风险下,台湾凭什么可以生存?”
在两强大战之下,她强调“MIT”(Made in Taiwan) 是下一阶段的总目标,“让台湾制造不再只是零组件、代工”,而是迎合人工智能、绿能、高科技的“新经济典范”。对于内政议题,她也承认自己“付出的政治代价确实很大”,但强调“不炒短线”。
有危便有机
许多报导指出,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将重创台湾,从汽车、脚踏车供应链、服务器到化工跟纺织型产业都会受衝击。其中又以IT产业的手机与笔电受害最深,因为台湾厂商在2项产品的供应链均占很大比例。但根据专家研究分析,在重重危机中似乎也出现了转机。
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吴介民在接受德国之访专访表示,美中贸易战趋于白热化,对台湾是威胁也是机会,但目前看起来是机会多于威胁。他表示,大量高附加价值的ICT产业急着“逃离”中国回到台湾投资,为台湾创造国民所得与就业机会。他说:“短期内,从台湾输出到中国再出口美国的相关供应链会受到若干影响,但应该很快就会平衡过来。”
吴介民认为,相关产业因贸易战移动产业链,符合蔡英文政府“产业脱中”的战略,使用劳动力较多的产业移向东南亚,呼应了新南向。而高附加价值产业加重投资于台湾,都能够协助台湾转移对中国的经贸依赖。
回流易说难做?
相较于吴介民的乐观,资诚联合会计事务所会计师曾博升向德国之声表示,中美贸易战对台资企业绝对是弊大于利。他强调,能够回台发展的都是“低劳力、高技术水准、高自动化”的厂商,但大部份台商目前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人力。他说:“今天要把所有中国的厂都撤出来,替代供应美国的产能并不容易,因为进去东南亚仍然需要管理人才。语言跟文化上的落差,台资企业没有这么ready。如果全面开打,汇率波动会伤及很多台资企业。”他认为变化多端的贸易战使得台企成本变高,要即时反应不容易。
曾博升表示,透过去年下半年跟至少50家台湾跨国企业讨论,发现这些企业动向可以划分为两种:将制造布局分散和扩大在台发展。部份企业会先从被惩罚性关税影响到的产品来做分散。50家企业中有4成往东南亚扩张,特别以越南为主。
另外,也有4成企业扩大在台湾布局,但他们不能明说要撤出中国,免得受到中国政府不必要的关注。其中,更有科技业代表揭露,有美国客户直接表示,要成为其合格供应商,一定要有中国以外的生产据点,或是3到6个月的迁移计划。看得出来市场压力对于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地缘政治变化
除了经济上的影响,吴介民提到,贸易战对台湾地缘政治关系而言是往有利的方向推进。他表示,中国在内忧,经济下行、政治压迫,和外患,美国围堵中国、打贸易战之下,现在是有求于台湾。他说,虽然中国表面上仍对台湾摆出高姿态,像是要求一国两制,但实际上是非常希望能够“稳住”对台关系。
他也观察到,大规模的统战动作与“收购”政策在中国有求于台湾的背景之下纷纷出笼。他说:“台湾有一部分人受到中国统战政策吸引,而火速赶往北京进行交易,或做出让北京高兴的动作或言词,希望赚取‘机会财’。这些配合北京对台与对美政策的“在地协力者”,从媒体、政界人士、到产业都有。他们是在赶搭开往北京的末班车,刚好跟急速撤离中国的企业形成极大反差。 ”并强调,“这些人要小心不要搭上了回不了头的单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