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特朗普打算向波兰增派驻军

2019年6月13日

波兰总统杜达访问华盛顿期间取得了一个令其很有面子的成果:美国总统特朗普打算向波兰额外增派2000名美国士兵。

https://p.dw.com/p/3KKE4
US-Präsident Trump begrüßt den polnischen Präsidenten Duda im Weißen Haus in Washington
特朗普在白宫欢迎杜达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Newscom/UPI Photo/S. Thew

(德国之声中文 网)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波兰将自掏腰包建造一个能够容纳大约1000名美国士兵的基地。特朗普在美国白宫与波兰总统杜达(Andrzej Duda)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波兰政府将为此出资。" 据波兰总统杜达称,目前在波兰驻扎着大约4500名美国士兵。

特朗普在记者招待会举办前同杜达总统会晤时表示,美国计划增加在波兰的驻军。据称再次增兵的人数将达到2000人,但是尚未做出最后的决定。特朗普强调,该计划涉及的并非是额外增兵问题,而是关系到欧洲内部的美军调整问题,其中包括对驻德国或者其它地方的美军部队进行调整的问题。

特朗普还特别强调,北约成员国的目标是像美国那样做到国防开支能够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不过特朗普抱怨德国并没有"尽快"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德国的国防预算只占"1%"。而德国本年度国防预算实际上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7%。到2024年仅增长到1.5%。2014年北约在威尔士举行的峰会上做出决定,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必须在2024年之前接近国防预算占其国内生产总值2%的目标。

战斗机飞过白宫上空

为欢迎波兰总统杜达的来访,一架美国F-35型战斗机飞越白宫上空。此前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了他的波兰客人。他说,波兰订购了"32架或者35架"这种战斗机。特朗普称F-35型是世界上最好的 战斗机。会谈期间, 杜达总统也谈到在波兰建造一个永久性美军基地的问题。为了表达对特朗普总统的敬意,他想给这个基地命名为"Fort Trump"。特朗普说,波兰想要建造的是一个"世界级"的军事设施。

长期以来,波兰政府一直致力于增加在波兰的美国驻军。许多波兰人都认为只有在美国的保护下才能抵制来自俄罗斯的威胁。自从爆发乌克兰危机以来,来自北约东部的的威胁尤其显著增加。针对乌克兰战争以及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兼并,北约早在2017年就做出反应,向波兰和3个波罗的海沿岸国派遣了大约4000名士兵。美国驻波兰部队由美国领导。

US-Präsident Trump begrüßt den polnischen Präsidenten Duda im Weißen Haus in Washington
特朗普与杜达向飞越上空的F-35战机挥手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Newscom/UPI Photo/S. Thew

波罗的海输油管再次受到谴责

此外,在能源供应方面,特朗普也对德国提出批评。对于他是否考虑对修建俄罗斯与德国之间波罗的海输油管2期工程实行制裁的问题,特朗普回答说:"这是我们需要关注,而且也是我在考虑的问题 。"他补充道:"我们保护德国免受俄罗斯的威胁,而俄罗斯则从德国那里获得数十亿美元。" 特朗普警告说,输油管将使德国产生依赖性,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人质 。" 但是特朗普同时强调,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德国手中。

波罗的海输油管2期工程旨在避开波兰和乌克兰将俄罗斯天然气直接输送到德国。特朗普和波兰总统杜达都对此表示反对,但是德国联邦政府坚持修建该天然气管道。该项目的主要承建方是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它将承担计划总成本95亿欧元的一半。 另一半由五家欧洲能源公司提供资金。他们分别是巴斯夫子公司Wintershall、OMV公司以及Uniper公司、荷兰皇家壳牌以及法国能源公司。

目前 美国正在争取将其剩余的液化气出售给欧洲。美国与波兰之间已经签署了一份有效期长达5年的供货合同。波兰也建造了自己的可以停泊美国天然气运输船的码头。

法治原则受到威胁?

鉴于波兰政府受到的破坏国家民主的指责,特朗普特突显了他对华沙的偏袒。谈到记者向他提出的,是否担心波兰的民主有可能倒退的问题,特朗普在同杜达会晤时表示:"对此我毫不担心。"而面对记者有关波兰民主状况的提问,杜达总统的回答是:"波兰的民主没有问题,一切都非常好。"

长期以来,欧盟一直抱怨波兰司法系统的状况以及政府对法官系统地施加政治影响。由于华沙国家保守党政府的司法改革存在争议,欧盟委员会已经启动多个违约诉讼程序并向欧洲法院提交了诉讼。2017年年底,欧盟根据"欧盟条约"第7条对波兰启动了法治调查程序。

李京慧/达扬 (德新社、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