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柏林电影节青睐中国独立电影

2014年2月11日

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参加竞赛角逐和不同单元展映的中国影片数量与前几年相比明显增加。其中独立电影尤其受到关注。

https://p.dw.com/p/1B6gP
Menschen stehen Schlange, um Berlinale-Tickets zu erwerben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共有三部中国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将参加金熊奖的角逐。它们分别是刁亦男执导的讲述追踪一个连环杀手的惊悚片《白日焰火》、娄烨执导的描写盲人按摩师生活的《推拿》和宁浩执导的公路片《无人区》。

除了主竞赛单元电影外,还有近10部华语片进入其他单元。如90后导演周豪自导自演的《夜》以及蔡明亮的新作《西游》、赵德胤导演的《冰毒》、卓立导演的《白米炸弹客》、赵大勇的《鬼日子》等。这样的参展阵容在近年来尚属少见。

Berlinale 2014 Filmszene Gui ri zi (Shadow Days)
赵大勇的《鬼日子》进入青年论坛单元图像来源: Zhao Dayong

从体制外到体制内

柏林电影节主席科斯利克(Dieter Kosslick)表示:"这是亚洲电影重返柏林电影节的力证。"他同时指出,这也标志着中国新一代独立电影人已经登上了国际电影舞台。分析家认为,在国际上参展的中国影片数量增加,也反映了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上,投资人越来越多,他们愿意将资金投入独立电影拍摄项目。

中国目前每年出产600到700部电影,2013年票房收入达3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7%。本次柏林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的组成也体现了北京当局对新一代独立制作电影态度的改变。这些影片往往不同于中国市场上的主流商业电影,但却能在国际电影节上找到观众。

"当局希望把这些电影人重新纳入体制内",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亚洲代表王庆锵(Jacob Wong) 认为,文化主管部门"希望他们在体制内,而不是体制外搞创作"。但王庆锵指出,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保守的电影审查机制会有松动。

独立制片仍是小众艺术

中国平均每天有9部新片上映,票房收入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独立电影在中国仍属于小众艺术。本次柏林电影节上参赛的这几部中国独立电影,也是在经过与审片部门的艰苦博弈后才成行的。宁浩的《无人区》在制作完成4年后才通过审片。该片讲述了一位律师只身穿越沙漠的经历,他在路上遇到的各色人等--杀人凶手、走私犯、脱衣舞女等都是官方不愿在国产电影里看到的人物形象。

Regisseur Ye Lou China Film Sommerpalast in Cannes
娄烨(中)2006年在戛纳电影节上图像来源: AP

娄烨的《推拿》也同他此前的作品一样,在通过审查时遇到了种种麻烦和漫长的等待。《推拿》改编自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娄烨在柏林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由于是改变知名小说,遇到的困难更多。该片描述了盲人推拿师这一特殊群体,反映出他们在生活、爱情等各个方面的困境,也涉及腐败、卖淫、煤矿事故等社会弊端。

不过这次娄烨的作品还是同了官方审查得以参展。2006年娄烨携《颐和园》在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参加戛纳电影节,因此被当局禁止拍片5年。这部影片触及了北京的一个禁忌话题--六四天安门事件。

来源:德新社 编译:叶宣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