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乡朝鲜
2013年5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德国之声:利卜莱希(Alexander Liebreich)先生,您多次前往朝鲜,从您2002年首次去朝鲜至今,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利卜莱希:变化非常大。去年秋天,我突然感觉到了明显的朝鲜开放的迹象,一种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变化。2002年,与大学生和官方的交流还非常困难。而去年秋天,我们可以相对自由地交往,街头景象也比之前更显生气盎然。
德国之声:朝鲜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国家。那里有许多人挨饿和受到压制。您在朝鲜时对此有感觉吗?
利卜莱希:我主要是去平壤,很难对全国的情况进行评估,因为在朝鲜境内是不能自由旅行的。平壤具有特殊地位,是一个示范城市。据我的一些去过朝鲜其他地方的同事说,自90年代末以来,尽管朝鲜依旧贫困,但是饥饿状况的确已有所缓解。
德国之声:韩国人很有音乐天赋,这是众所周知的。朝鲜人也是这样吗?
利卜莱希:是的。我觉得,朝鲜民族本真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我在韩国担任音乐节负责人时发现,那里的好歌唱家多得令人难以置信。人们私下里经常在一起唱歌。同大学生们的工作通常也是与唱歌有关。
德国之声:您是否能够通过艺术工作推动有关体制或者文化方面的对话?
利卜莱希:不能对这一要求估计过高。人们可能会问:"通过艺术究竟可以做些什么?"我们乐团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在朝鲜半岛也是如此。艺术可以折射生活。在那里的工作的特殊之处是,我可以通过私下与年轻的大学生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担忧、情感以及他们的想法,甚至谈论政治。但我们绝不是在讨论什么体制问题,而是讨论孤独、寂寞、担忧和爱情对艺术意味着什么。因为这些概念无论在哪种体制里都日趋重要。
德国之声:音乐经常被理解为对自由的表达。朝鲜政府与音乐有着什么样的关系?音乐会被视为意识形态题材吗?
利卜莱希:我不清楚,这个问题您当然要去问朝鲜政府了。我们只演奏和从事古典音乐以及部分流行音乐的教学。在那些与世隔绝或极权国家,先驱者总是受到排挤。不过我们可以在那演奏现代音乐。在这个方面那里的大学非常开放,与政府层面的情况完全不同。
德国之声:您对最新的朝鲜半岛危机了解多少?您认为应该严肃对待这场危机,还是您认为这只是每隔几年就会发生的老一套?
利卜莱希:我3月底去的韩国,正是战争喧嚣非常激烈的时候。外界的人会问,朝鲜半岛是否已经濒临战争边缘?但是在韩国,人们却表现得更淡定。韩国总统朴槿惠就职时曾伸手示好,而朝鲜对他们南部的兄弟们也有浓厚的情感上的联系。如果撇开政治体制,就会发现朝鲜族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利卜莱希(Alexander Liebreich)在平壤担任客座教授,在韩国担任音乐节负责人。2002年他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交流项目首次到平壤音乐舞蹈大学任教。
采访记者:Katrin Walter 编译:李京慧
责编: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