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好在上海建立一个文化特区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2003年8月11日

法兰克福汇报介绍了上海出版经纪商叶觉林的工作:他带着先锋派作家的文稿,穿梭于出版社之间,寻找书号和出版的机会。“上海宝贝”作者卫慧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就是这样经过奔波才得以出版的。谈到上海出版业的问题和前景时,文章引用叶觉林的话写道:

https://p.dw.com/p/3xwv
上海早不是冒险家的乐园了图像来源: AP

“上海有43家出版社,看起来生意兴隆,实际上多年来没有出过一本使人感兴趣的书,更不用说畅销书了。新一代文学家在上海没有机遇,他们通常在别的地方被人发现,然后回到早已不是冒险家乐园的上海来,参加冒险。在吹吹打打庆祝党的生日或建军节时,却总是出版那些没有人买的宣传书籍。如果不是国家按计划经济全盘接收的话,许多出版社早就破产了。

叶觉林认为,这种可悲状况的原因是出版社谨慎从事,过分注意政治上正确,不敢涉足可能有问题的陌生领域。他要求实行更多的市场经济。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矛盾,难道上海在经济上不是全国的榜样吗?但是正因为上海是榜样,党才如此严格地控制这个城市,没有北京点头,上海什么都不能做。

不过,叶觉林是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为了把上海和上海的文化从意识形态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他按照邓小平的改革精神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在上海建立一个文化特区,让一两个出版社自己制定出版计划。无论这几只鸟如何蹦跳,它们总还在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