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特习会晤 中美关系是否还有救?
2018年12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以"算计到最后一刻"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至少在G20开幕之前,外界仍然无法看出特朗普总统在贸易议题上有任何策略。
文章注意到,不久前,特朗普刚刚对媒体表示,即便在与习近平的会晤后,他也不太可能打消继续抬高关税的念头。作者由此问道:"这难道是一种策略?"
"一方面,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导致他不希望见到东亚竞争者日渐强大。在他眼中,苹果、通用汽车在华设厂生产的做法是错误的。特朗普相信,通过提高关税,能够让这些企业重新回到美国进行生产。但是,跨国企业却有另外的算盘:他们希望能够在客户所在的地方进行生产,这往往就是中国。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却忽视这一点,这真是令人震惊。"
"另一方面,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正确的:中国的贸易手段并不公正,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就业岗位流向了东方,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中国人而言则是一个外来词。美国对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大的担忧也是合理的,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就是一份宣战书,旨在通过中国自身的创新能力取代外国的科技。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十个关键科技产业将获得巨额的政府补贴。"
"但是,特朗普并没有按照轻重缓急来设法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决定同中国全面对抗。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对北京而言十分敏感的台湾问题上,美国也在挑衅中国。这可不是促使中国人展开对美合作的手段。"
"此外,也没有任何人能知道特朗普政权到底想要从中国得到些什么。美国政府的一部分人坚持要求中国进一步向美国商品开放本国市场,大幅提供美国商品进口额,并且切实打击掠夺知识产权的行为。还有一部分人则要求中国必须作出更为根本的改变;他们希望最终能够遏制对手,不让其壮大,认为这样就能够把工作岗位从中国带回美国。要是后者占了上风,美中两国取得妥协的前景就十分渺茫。"
"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只是特朗普的算计,他本人最终并不想要一场真正的贸易战。毕竟,贸易战不仅仅损害全球经济,尤其会损害美国人的利益。美国制造业需要从外国的供货商处进口上游产品",加征的关税会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物价最终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钱包,他们可是特朗普的选民。
苏黎世出版的《金融经济报》以"化解美中冲突的时刻表"为题,刊登了由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奇(Stephen S. Roach)撰写的客席评论。文章认为,现在必须要不断重申美中两国达成妥协的紧迫性,否则就会面临贸易战升级成冷战甚至军事冲突的风险。
"和人际交往关系相似,国家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也有可能变得不稳定、甚至充满破坏性。要是一方改变了路线,感觉被蔑视的另一方就会作出剧烈的回应。在美中关系里,中国这次是先作出改变的一方。北京转变了经济增长模式,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拉动、从依赖进口科技转变为依靠自主研发。此外,中国还逐渐降低其巨额外汇储备,这也让北京向美国的放贷空间缩小。"
"美国感受到了中国伙伴的威胁,后者改变了双方关系的规则。特朗普对中国威胁的反应,比此前几任美国总统都要更激烈。与此同时,美国政界如今形成了跨党派的敌视中国的氛围,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作者认为,在这一局面下,特朗普与习近平在G20峰会上的会晤就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够共同直面两国之间的战略性挑战。"鉴于近期两国之间的争吵,我们难以对两位元首在会谈中取得突破抱有乐观的期待。习近平与特朗普的每一场会面,都应该被当作是进行实质性商谈的契机。而世界将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