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相 很受伤?
2013年3月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近日来,“种族歧视”的问题又成了德国各界热议的焦点。引起这场议论的导火索是德国黑森州司法部长哈恩(Jörg-Uwe Hahn)发表的一番言论。在二月初,哈恩表示不确定德国社会是否能接受继续一个亚洲面孔的人担任副总理。他所指的是同属自民党阵营,越南裔的德国副总理勒斯勒尔(Philipp Rösler)。
一个有着移民背景的公民能够在国家领导层中占有一席之位无疑是德国多元化社会一个象徵着开放的标志。可是这并不能说明,在德国社会里没有种族主义的问题。就拿勒斯勒尔来说,他不得不“遭遇”一些颇有种族主义性的言论。一些潜在的自民党选民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是可以选你们,不过,前提条件是,那个亚洲人要离开(自民党)。”而与勒斯勒尔同属自民党的布吕德勒(Rainer Brüderle)也曾经把勒斯勒尔比喻成“摇曳的竹林”来暗指他的亚裔出身,而把自己比喻成是坚实的橡树。他还说“橡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而德国并不是竹子的故乡。”而在现今的德国社会也似乎间或飘流出种族主义的气息,阿约德尔(Ayodele)在日常生活中也因此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他来自尼日利亚,从16岁起在科隆生活。对他来讲,种族歧视就是家常便饭。在前几天他去超市买矿泉水的时候就遭到了歧视:当他提着5瓶水走到收银台的时候,有一个陌生女子问他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瓶矿泉水。并表示,其实在德国,可以放心的饮用自来水,她说:“这里可不是非洲。”这位在尼日利亚出生的博士在读生说:“我没有理会那个女人就走开了。碰到这种人你能跟他说什么呢?”
这种罕见公开的,常常以话里有刺的形式出现的种族歧视言论让阿约德尔感到“很受伤”。他不禁扪心自问道:“怎么可能,我在德国生活了18年,仍然感到自己并不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是因为我自身的原因吗?”在这个问题上他自认为已经努力与这个社会进行了融合,他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有德国人,也有外国人。
仅在德国的科隆市就生活着约30万移民。根据该市跨文化部反歧视工作组2011年的报告显示,“政府机关和行政机构”,“工作地点”和“学校和教育机构”是出现种族歧视现象最频繁的地方。歧视事件包括给当事人增加获取信息和获得咨询服务的难度; 拒绝当事人造访某些公共设施等等。而歧视事件的发生是否愈加频繁或者是出现减少的情况,目前并没有这方面的可靠统计数据。
亲社民党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riedrich-Ebert-Stiftung)在去年公布了一项调研结果:种族主义思想并不是德国社会中的一个小问题,而是存在在德国社会中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调查显示,约25%的德国公民对外国人存有敌意。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参与撰写这份调研的莱比锡大学的基斯(Johannes Kiess)表示,造成这种结果有着多样的原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极右翼思想的滋生与社会的变革有关系。人们试着去接受社会变革,可是又做不到从而而深受困扰。所以他们就寻找“替罪羊”,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扬斯(Jens)深知“以外貌取人”的含义。他有着深色头发,黝黑的肌肤,从外表上来看,扬斯是典型的南美人。他姓冯克(Funk),乍听起来像是个德国姓氏。不过今年28岁的扬斯来自智利,在他8个月大的时候,跟随父母来到德国。
谈到种族歧视,他马上就举出了一个至今难忘的例子:在他开始在科隆读大学寻找租房的时候,他给一个房东在电话里约定了看房子的时间,而当这位房东见到扬斯和他的父亲时,就不想让他们看房子了。扬斯说:“那个房东并没有直接说,但是当时已经很明显了,他并不想把房子租给‘外国人‘。然后他就直接把我们晾在那里了。”不过这是他遇到的极少数的,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事件。
无论是扬斯还是阿约德尔都不想在国籍上面被下定义。他们既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外国人。两人一致认为:“我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作者:Anny Boc 编译:文木
责编: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