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伦敦之夏似给北京“质疑”理由

2011年8月14日

本周,香港媒体在中国大陆消息方面主要关注以下焦点:北京对英国伦敦骚乱的解读存在严重误解;新华社刊登对北岛的专访,其中包含北岛对中国的批评;香港的法治是香港成功的基石。

https://p.dw.com/p/12G0g
伦敦骚乱让不少店铺加固门面,部分店主照常经营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香港《苹果日报》近日发表文章,题为《伦敦之夏让北京感受民族自豪?》。文章写道:"接连多日的伦敦骚乱,令北京一些官方媒体喜出望外,争相质疑伦敦奥运的安全,质疑英国人过往评论中国事务太没有绅士风度,质疑伦敦之夏是阿拉伯之春的重演,质疑西方民主制度的成效,进而质疑中国舆论过往在民族自豪与民族自卑中摇摆,大有从中感受到民族自豪之意。……,比较伦敦之夏与阿拉伯之春,从青年之死成为导火索,到民间对社会不公怨气深重的背景,再到 twitter、 facebook等社交网络工具的推波助澜,两者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过程的相似不等于目的、性质一样。伦敦之夏的骚乱,让人们看到的是打家劫舍、纵火行凶,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而阿拉伯之春旨在推翻现有贪腐政权,正如“黎巴嫩之春”网站所说:“我们的革命可不包括洗劫自己居住的社区,砸毁自动提款机和商店。”"

文章接着写道:"反观中国内地近年频发的骚乱,导火索往往是公安、城管等执法人员的滥权引发警民冲突,或是官商勾结之下的暴力拆迁招致冲突,或是官二代、富二代欺压百姓触犯众怒。这些骚乱,可能演变成伦敦之夏,爆发祸及平民的打砸抢行为,也可能演变成阿拉伯之春,爆发针对政府的茉莉花革命,但显然都不是靠封锁互联网,靠管制 twitter、 facebook、微博,靠管制手机通讯,可以解决的。混淆阿拉伯之春与伦敦之夏,由此感受民族自豪与政治自豪,由此否定推动民主、法治的改革,只会失去制约官员贪腐以减少引发骚乱的机会,失去维护法治公平以减少警民冲突、官民冲突的机会,失去依法处置骚乱以减少国际舆论质疑的机会。"

在大陆内部局势方面,《明报》报道,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破天荒专访六四流亡诗人北岛,并发1600字的长文。这篇报道写道:"在专访中,不乏北岛对中国的批评:“在北岛看来,当前中国诗歌的低迷,还有别的原因,比如缺乏良性的批评机制。”并引用北岛的原话:“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表面的发展与繁荣背后,其实危机重重。”文章结尾还引用了北岛15年前的诗《回家》中的最后4句:“我看见我回家,穿过那些夜的玩具,在光的终点,酒杯与呼喊重合。”但《回家》一诗原来的意境相当幽怨,不乏“回家,当妄想”和“往事令我不安”等诗句。"

报道接着写道:"北岛是近两年第3个在内地公开露面的六四流亡人士。遭通缉的六四学运领袖李禄去年9月曾跟随股神巴菲特到深圳,天安门“四君子”之一的侯德健也于今年5月在北京滚石30年演唱会上,在鸟巢压轴演唱了《龙的传人》。目前在台湾的王丹对本报表示,为北岛感到高兴,但不认为此举意味当局对流亡人士回家的放松:“北岛长期以来并未在政治问题上公开批评政府,更没有参加海外的反对运动,当局对北岛网开一面,是想释放信息,要求想回国的海外流亡人士放弃政治活动,这样的政策与过去没有两样,看不到新思维。”"

在香港局势方面,《苹果日报》本周还有一篇文章,批评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前一阵对香港政府的指责。文章的标题是《不要绕过法院,不要扭曲法治》。文章写道:"王光亚先生终于学乖了一点,没有再借会见香港访京团的机会肆意批评特区政府施政,没有再随随便便插手香港事务,反而强调上任十个月还需要继续学习,还需要多听不同意见。……王光亚先生前倨后恭的表现是因为被上级批评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当然不得而知。重要的是他在日后会见其他香港团体或处理香港事务时也能严守分寸,当好一个香港特区与中央各部委的协调沟通者,当好一个防止中央部委、各地方政府干预香港事务的把关人,不要再肆意对特首及特区政府指指点点,更不要再想当香港人的太上皇。"

文章接着写道:"香港的政制还没有民主化,保障个人权利及自由的责任主要落在独立的司法制度及公正的法院身上。任何人,包括社会最弱势的人,包括新移民,包括在其他地方受迫害而暂居香港的人,都可以向法院申诉,都可以透过法院捍衞本身的合法权利。这是香港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价值。…..一旦改变有关做法,任由政府在法院审理案件前提请释法,再逼法官接受。原本相互制衡的宪制架构将名存实亡,法院将沦为政府的附庸。市民及外来投资者也会因为游戏规则随时改变而无所适从,失去应有的保障。法治、独立司法制度是香港成功的基石,是一代一代港人累积建立的制度优势,只因一宗案件或短期政治利益就放弃、破坏这个制度优势不但不值得,更是愚不可及,后患无穷。"

摘编:李华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