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施罗德的‘抉择’

采访记者:祝红2007年5月18日

身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卸任后也常去中国看看。5月参加同济百年校庆的他将收到一份礼物,译林出版社提前出版的施罗德自传‘抉择-我的政治生涯’。该书首发前,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译者徐静华和版权代理蔡鸿君。

https://p.dw.com/p/AfW2
施罗德推介‘抉择-我的政治生涯’图像来源: AP

今年9月,德国将在中国举办德国年活动,连续举办三年。而南京将是德国年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举办地点。届时,一批德国图书将进入中国市场。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传记“抉择-我的政治生涯”就是其中之一。鉴于施罗德与瑞士荣格集团老板凌吉尔5月在中国逗留,并将参加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中国译林出版社决定提前出版施罗德传记作为献给他的礼物。

5月19日,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本人将亲自参加在上海书城举办的个人传记“抉择-我的政治生涯”一书的首发式。此书由德国知名出版社霍夫曼-坎佩(Hoffmann & Campe)于去年9月出版。8个多月之后,这本传记进入中国图书市场。

该书版权代理蔡鸿君透露说,此书的预付版税创92年以来的新高:“施罗德传记是自92年以来,我们在中国代理的德国通俗专业书籍预付版税最高的。92年中国参加版权公约,在中国出版的所有外文图书均需购买版权。译林出版社一向看重名人传记,尤其将政治名人传记作为自己的品牌。而施罗德是近年来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德国政治家。在中国有一批读者对在世界起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当时的经历和事后回忆录感兴趣。”

“抉择-我的政治生涯”一书德文版全长543页。虽说此书从儿时记忆开始,也流露出作者对美满家庭的留恋和对3个女儿的关爱,但全文聚焦更多的是对其政治决策的思考和回忆,比如对伊拉克战争说不,国内就业市场改革以及统一后的德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承担自己有所应承担的责任等。

去年底,此书在德国出版后,施罗德本人频繁接受媒体采访,为此书的促销大造舆论声势,也因此引起不少人的反感,也有德国人认为施罗德此书有为自己辩解之嫌。

但施罗德传记译者徐静华则不这么认为:“我知道,德国国内对此书褒贬不一,可能批评的声音比较多,觉得他喜欢吹嘘自己,突出自己。但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他还是很诚实的。书中讲到了儿童时代的清贫,也谈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理念跟自己的出身和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他谈得很坦率。另外,在解释当时的政策思考时,他也没有说他的决定都是对的,也强调了某些政策考虑不周,当然他的改革效果不是一下子就能显现的。”

施罗德传记扉页上印有施罗德的一句话,那便是“我从未获得上天恩赐,一切均靠自己的努力。”施罗德的人生是对此言的最好明证。施罗德虽出身贫寒,但在仕途上得以发迹,担任总理长达7年之久。在其领导下出台的改革计划引起不少人的不满,四次婚姻绯闻不断,结束政治生涯后,他因出任北欧输油集团监视会主席,为其他企业做顾问等引起人们的不满,更有不少人认为,清苦出身的施罗德尤其看重金钱。

那么,徐静华如何看待这位传记作者呢?“我们自己对施罗德的感受和观点与德国普通百姓不太一样。由于我们都在使馆工作,所以从政治层面看问题的角度大一些。施罗德是一位改革总理,虽然改革进程艰难,成绩不明显,但他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的。”

徐静华的丈夫史明德曾常年在中国驻德国使馆担任公使,她本人在从事双向教学的闲暇之余专心德国诺贝尔文学家得主作品的翻译。此外于2005年出版的默克尔传也出自她的手笔。

尽管施罗德在任期间格外重视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并与朱熔基携手促成德中法制国家对话,在中国很有人气。但徐静华认为,施罗德的传记在中国不会十分畅销。“我觉得,这本书在中国不会有太多的读者,特别是不会有很多普通读者,他们不见得会太有兴趣。但是研究德国问题的,欧洲问题的可能会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