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Der Literaturnobelpreisträger wird 70.

2010年1月3日

作家高行健曾於200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靈山》。但他的書在中國被禁。自1987年起,高行健定居巴黎,並於1998年加入了法國國籍。今年1月4日,高行健將慶祝其70歲壽辰。本台記者為您介紹這位作家和藝術家的生平。

https://p.dw.com/p/LJ5k
高行健在2009年法蘭克福書展上圖片來源: DW

在高行健的長篇小說《靈山》中,主人公前往中國南方旅行,沿著揚子江前行。他的目的地是一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山--靈山。而最終,旅途本身其實正是旅行的目的。作品可以被理解成一種尋找自我與民族學研究的結合體。高行健講述巫師和隱居者的故事,描繪按照傳統風俗生活在山間的族群,以及揚子江畔的日常生活圖景。《靈山》講述的是穿越迷失的家鄉這樣一種旅程。作者曾說過,我一出生就是一個流亡者:

"自從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之後,我就不再有理由回到家鄉。我已經過了20多年的流亡生活。中國已成為過去。"

自1987年起,高行健定居法國。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曾下放農村勞動,並被強迫燒毀自己的文稿。後來,特別是他的戲劇作品成為審查部門的眼中釘。風格荒誕的話劇作品《車站》是一出詩意喜劇。80年代,高行健再次受到威脅,要把他送去勞動改造。於是他開始低調寫作,並最終前往法國。從那以後,高行健的文學作品在他的家鄉受到忽視,即便是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沒有帶來任何改變。

"我的作品在中國已經被禁止22年了。我的名字也被禁止提及。不久前,一位記者給我看了一份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名單,在這份名單上,2000年這一年被跳了過去。我當時問這位記者能不能復印一份這個名單給我,作為紀念。"

在語言上,高行健也與自己的家鄉漸行漸遠。如今,他寫作的第一語言是法語。

"我沒有中文的受眾,那麼為什麼要用中文寫作劇本呢?那是非常可笑的。對我來說,用另一種語言寫作,如同一種歷險。"

高行健不認為自己是一位政治作家。這種脫離政治的態度、以及他對中國保持距離,令他的一些作家同行感到失望。去年秋天,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期間,一位來自北京的作家公開批評說,高行健沒有把諾貝爾獎給他帶來的聲譽用來幫助其他異議人士。這位作家說,高行健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藝術裡,這令人感到遺憾。高行健則表示,他認為思想的自由只存在於藝術世界裡。

藝術對於高行健來說不單是寫作。他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畫家。他的水彩作品深受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在繪畫市場上頗受歡迎。

"藝術創作對我來說並不是一種職業,所以我也不需要說我是一個畫家或者作家。有時候,我必須得寫作。也有時候,我被吸引著去創作繪畫作品,或者戲劇劇本。我不但寫劇本,而且負責當導演,我還拍電影。既不是故事片,也不是紀錄片,而是一種嘗試,一種新的類別,以電影形式表現的詩作。"

高行健,這位法籍華人,似乎在藝術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流亡地。

作者:ard/苗子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