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音樂神童的代價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5月20日

張譚特(音)的宿舍是一間昏暗的地下室,裡面擺著八張床。但這是一個充滿音樂的地方,一個孕育希望的地方。貧窮的中國家庭出來的孩子住在這兒,天天練習著巴赫、肖邦和李斯特的高難曲目,渴望被中國最盛名的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錄取。但是這背後的代價又何其慘重……本文是法新社記者對北京音樂神童狂熱現象的觀察和報導。

https://p.dw.com/p/6foJ
他們的榜樣--朗朗圖片來源: dw-tv

父母們將儲蓄、工作和婚姻家庭都寄託到那黑白的琴鍵上面,以滋養那個昂貴的希望:他們的孩子可能成為一個傑出的音樂獨奏家,家庭也可因此脫離貧困。但是,張譚特的宿舍同樣也是一個失望之地:許多家庭因此破碎,而希望如肥皂泡破滅。

在一間10平米大的屋子裡,十歲的黃日翔(音)坐在一堆鍋碗和琴譜中間。他和他父親共擠一張床。每天,他要練八個小時的琴,以準備錄取考試。他滿目猶豫,練習著海頓的奏鳴曲。他看起來比同齡的孩子要嚴肅和成熟得多。「我想像朗朗那樣」,他說。

朗朗,這個成功的榜樣是中央音樂學院的無數優秀畢業生之一。他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大廳舉行演奏會,座無虛席;他在美國颳起了鋼琴颶風。類似的轟轟烈烈,揚名天下──黃日翔的父母也把這樣的期望沉甸甸地掛在他們的孩子身上。當初,黃日翔的父親咬牙借了一萬塊錢(相當於他一年的薪水),為兒子買下了一架鋼琴。而更昂貴的是鋼琴課,一小時就要花去他三分之一的月薪水。如今,孩子的琴彈得越來越好,父親的笑容卻越來越辛酸。

在這條坎坷的音樂朝聖路上, 17歲的靳文斌(音)相比之下比黃日翔走得更遠些。他已在中央音樂學院就學,並在美國的一次國際鋼琴大賽中贏得了第一名。他的父母來自一個小村莊。父母縮衣節食,支持著兒子昂貴的學業。靳的母親早已辭掉工作,跟兒子來北京陪讀。靳母年少的時候也曾做過音樂家的夢。「但是,我們當初太窮了,不可能學音樂。」如今,她把自己的夢想附在兒子身上,希望由他來實現。

在「只生一個孩子」的中國,孩子們肩負著父輩們的重任。就是中產階級家庭,也常常希望由子女來實現社會地位升級,因此給孩子們報名學音樂。據估計,中國現在有3800萬人學彈鋼琴,而且人數不停在增加。報考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2000年有2萬名,去年就已增加到5萬名。而最後被錄取的只有近100個幸運兒。

最後,希望越高,失望難免越大。同在寄宿學琴的張紀連說:「他們遠離家鄉,沒有工作──而這樣的孩子通常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像普通孩子,有時犯懶,父母失望之極,經常會失控打孩子。」

父母們經常最先考慮的是,他們的投入多快能獲得回報。專家們警告,這種望子成龍的過高期望,會損害孩子的長期發展。「許多父母強迫他們的孩子學琴,並希望他們很快就能在國際比賽中出人頭地」,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邢校長說。「這樣的高期望也給教學帶來很多壓力。有很多孩子就是毀在這上面。」

邢老師呼籲,父母們不要那麼急迫地想看到成績。但是,由於貧困和缺乏更好的選擇,邢老師的那些話經常不被相信。「如果你花了500元,那麼你必定也要獲得等價的回報──或者越多越好」,靳文斌的母親說,「音樂是改變我們命運的一個契機。」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