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殘疾人首先要尊重
2008年9月5日"北京有一百萬殘疾人,有三百個康復醫院,分佈在18個區縣。首都正在成為'無障礙'的都市,修平了人行道邊緣、建造了適合殘疾人的過街天橋、123個地鐵站有殘疾人通道、16條線路上的四百輛適合殘疾人的公共汽車及六十輛殘疾人專用出租汽車可供使用,為坐輪椅的人改造了飯店。北京耗資六百萬歐元,從天壇到長城,在六十處名勝古跡修建了輪椅能自由行走的通道。
但在殘疾人融入社會的問題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中國報紙現在也提出了過去只有外國人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在平時看不到殘疾人?答案顯而易見,因為殘疾人的體態特徵受到歧視,也因為他們一出家門,就沒有適合他們的環境。官方的殘聯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說,中國18歲以上的殘疾人中有半數抱怨說受到歧視。這樣的統計數字也許經過了美化。甚至在受到優待的北京,二十萬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中只有七萬人有工作。"
法蘭克福匯報也注意到殘奧會前中國對殘疾人的關心,該報說,"看來北京要利用殘奧會,在對待殘疾人的問題上促成文化觀念的轉變。中國不僅缺少適合殘疾人的地鐵車站和辦公樓,更嚴重的是廣大居民階層對殘疾人有一種情感上的疏遠"。所以,法蘭克福匯報認為,要改變這一切,"當然是一項很矛盾的事情":
"最近幾十年的政策給中國社會打上了完全不同的烙印。官方公佈的中國8300萬殘疾人幾乎不出現在公眾眼中,因為他們仍然被人視為社會破損的一面,他們自己往往也這樣看,產生這種看法是因為他們中的很多人不能履行贍養父母的中國傳統義務。過去的'殘疾人工廠'大多在競爭中關閉,儘管'反歧視法'已經更新,但今天不僅企業、甚至學校都拒絕接收殘疾人。
這是近年來中國社會越來越強烈地一味追求健全、美貌、天賦和特長的結果。在此過程中,經濟和政治動機緊密交織在一起。資本主義的適者生存與國家人口政策相結合,這一政策阻止有遺傳基因問題的男女結婚或要求他們結扎和墮胎。
現在國家要求承認並尊重殘疾人,但同時國家認可的人類學理論又架空了這一要求。八十年代末,這一矛盾達到的程度從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當時鄧朴方領導下的中國殘聯為殘疾人爭取到很多改善條件的實際利益,但同時又要求制定防止畸形胎兒出生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