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閒話德國:謊言媒體還是空缺媒體?

2017年9月10日

目前德國對媒體的批評越來越多。「謊言媒體」被評為2014年「不當詞匯」之後,在德國仍然經常聽到。專欄作者張丹紅也對自己的同行心存不滿,並利用假期的時間讀了一部媒體批評專著和一份調查報告。

https://p.dw.com/p/2jZz8
Deutschland Zeitungsständer in Düsseldorf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Gerten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的丈夫認為我不可思議:"你怎麼能在沙灘上讀枯燥的圖表?"我讀的是奧托-佈雷納基金會剛剛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其結論對我的紙媒同事很不利:片面、偏袒和不專業。

Buchcover: Jens Wernicke - Lügen die Medien?
Jens Wernicke出版的書籍「媒體在說謊嗎?」圖片來源: Westend

Jens Wernicke的書也是這個方向,不過他對媒體的抨擊比調查報告狠十倍。書的題目是"媒體在說謊嗎?"他對24位記者和媒體專家提出了這個問題。我面前的這部書實際上就是一部採訪專輯(Westend出版社)。Wernicke不是PEGIDA的領袖。如果硬要把左或右的框框往他身上套的話,那麼他無疑是左派人士。Wernicke在接受我的採訪時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總體來說是這樣的,當然要做一些區分。"

作為媒體人,我當然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就像在他書中發言的部分記者和專家一樣,我對"謊言"這個詞有過敏反應。我可以拍著胸脯說:在自己的記者生涯中從沒有說過謊。我認識的很多記者也從沒有有意散佈過不實新聞。"謊言媒體這個概念假定單個的記者有意說謊。而因為大批記者都這麼干,所以就有了謊言媒體這個現象。這覺得這樣的解釋太簡單了。"(Ulrich Teusch)

知名的謊言何其多

大約30年前,主流媒體積極參與了"保育箱謊言"的傳播。據此,伊拉克士兵在1990年8月攻打科威特時殘殺科威特早產兒。當時,一個叫Nayirah as-Sabah的女孩子在美國國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講述了這個恐怖故事。後來證實,這完全是一家公關公司的杜撰,目的是讓美國公眾相信對伊拉克開戰的正確性。

Jens Wernicke對我說:"特別在戰爭期間,媒體往往忽視自己認真調查的責任。"不過話說回來,有哪家報紙或電視台擁有揭露這類謊言的資源?可惜的是,媒體並沒有由此吸取教訓,對這類單個的、無法證實的言論謹慎對待,類似的錯誤一犯再犯。

在戰爭中,第一個犧牲的往往是事實。這條規律也與我們人類的一個需求有關:我們需要一個敵人。德國著名政治諷刺大師Volker Pispers曾經說:"知道誰是敵人,這一天就有條理了。"對大眾媒體來說,敘利亞戰爭中的敵人是阿薩德,而烏克蘭危機中的敵方則是普丁。所有不符合這個模子的新聞只會使讀者或觀眾產生迷惑,因此往往被媒體忽略不計。"敖德薩大屠殺的素材足夠德國電視一台和二台搞幾次特別節目。但因為該事件不符合普丁是壞人的故事主題,因此被媒體多多少少壓下了。"(Ulrich Teusch)2014年5月初,至少42名親俄羅斯的示威者在敖德薩被殺害。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一把火燒了示威者逃難的一座工會大樓。

新聞還是廣告?

Teusch稱這種迴避某些事實的做法是"空缺媒體"。他引用英語國家的一句俏皮話:"新聞是某些人不願讓大家知道的東西。剩下的都是廣告。為什麼聯邦政府創造幼兒園位置媒體廣而告之,對一些維基洩密的細節卻避而不談?"

另外一個"空缺運作"的典型例子是德國媒體對難民危機的報導。我前面提到的報告對德國三家全國性報紙有關難民危機的報導做了研究。結果是:這些報導一度給讀者的感覺是,難民危機好像是一場為大聯合政府政治家舉辦的研討會。而實地調查後寫出的真實的報導只佔6%。奧托-佈雷納的調查報告說:"直到2015年深秋,幾乎沒有一篇評論反映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的憂慮、恐懼和反抗。如果有的話,也是以一種說教和鄙視的口吻。"

"每個記者都向其他同事看齊,誰也不願當另類",Wernicke向我解釋主流媒體的高度一致:"記者一般不是英雄,而是掙錢養家的父親或母親。他們不願為自己惹麻煩。"

結果是"與政治保持一致的報導,自我審查和對偏離主流者的排擠"。(Daniela Dahn)

偏離主流者受不住壓力

其實不只是偏離主流者、就是對政府路線表示輕微懷疑的同事也受到警告。不久前我在時代周報雜誌上讀到我最喜愛的專欄作者Harald Martenstein的一篇文章。他鄭重宣佈將不再在這塊專欄園地上討論政治,因為每次他的專欄涉及德國歡迎文化的副作用時,編輯部都會發來一個長長的修改建議清單。對此他感到疲倦了。我則很傷心:又少了一個不空談人道主義、而是只讓正常人理性說話的聲音。

Deutschland DW Redakteurin Zhang Danhong
本文作者圖片來源: V. Glasow/V. Vahlefeld

前德國二台駐中東通訊員Ulrich Tilgner在Wernicke書中毫不留情地說:記者不說謊,但他們"簡化、迴避、歪曲或竄改部分事實"。如果他的判斷屬實,那麼在"謊言"和"空缺"之間做區分就沒有什麼必要了,因為"兩者的效果是一樣的 - 一個歪曲了的畫面"。(Ulrich Teusch)

如果說讀基金會的調查報告令人沮喪,那麼讀Wernicke的書就感到痛心了。我們不用贊同他的所有觀點,但是批評媒體也是媒體自由的一部分。作為媒體的一分子,我只能牢記書中的兩個建議:"記者應當與事實結婚,而不是與他所在的新聞單位"(David Goeßmann),另外讀新聞的時候要注意"誰殺害,誰被殺害以及誰只是喪生"。(Sabine Schiffer)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