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開羅宣言》如何愚民?

長平2015年8月17日

《開羅宣言》海報引來網路抗議狂歡。時評人長平認為,在教科書和學術著作歪曲歷史的背景下,這種拙劣的宣傳也有著不可小看的愚民效果。

https://p.dw.com/p/1GGkl
Konferenz von Kairo 1943 Zweiter Weltkrieg
1943年的開羅會議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影視藝術中,歷史不是不可以虛構。例如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導演的《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中,希特勒和戈培爾就在一場刺殺行動中被燒死了。導演似乎想要通過虛構故事,讓人們從更多角度思考歷史。中國八一電影製片人發布的一組新片《開羅宣言》海報,也意外地收獲到了同樣的效果。

八一電影製片廠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開羅宣言》第一組海報在"8.15"日本投降日前夕發布,電影將在9月3日上映,也就是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典禮的當日。這部號稱"二戰"題材大片的電影,是對中共高調紀念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獻禮。

《開羅宣言》是"二戰"期間美、英、中三國聯合發布的一份重要文件。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時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一同在開羅舉行會議,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沒有出席,但是宣言發表前徵得了他的同意。宣言聲明三國堅持抗戰直到日本投降,並要求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佔的一切島嶼,包括將滿洲、台灣及澎湖群島等歸還給中華民國。對中國來說,這次會議意義重大。

毫無疑問,與會的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和沒有到會但實際參與了決策的史達林,是"開羅宣言"事件的主角。此時住在延安窯洞裡的毛澤東,剛剛結束了一場黨內殘酷的權力鬥爭,徹底排擠了王明,對周恩來、陳毅、彭德懷等人恩威並重,穩固了他的領導地位。在這場鬥爭中,毛澤東強調檢討自1928年以來的中共黨史。毛澤東領導的中共由檢討歷史而篡改歷史,避重就輕,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甚至把人從照片中挖去,製造出虛構的歷史現場。

The Cairo Declaration (Filmplakat)
《開羅宣言》海報之一圖片來源: ifeng.com

引發歡樂抗議的"觀念藝術作品"

《開羅宣言》這組海報將"檢討歷史"的中共歷史觀發展到一個高度,共有四張,分別為羅斯福、丘吉爾、史達林和--不是蔣介石,而是毛澤東!給人的印象,是毛而不是蔣出席了開羅會議,並和其餘三國首領一起左右著時局。不僅如此,海報畫面上,前三者都面色凝重,若有所思,毛澤東則指揮若定,氣度非凡。

懂得一點歷史常識的人,看了這組海報都會啞然失笑。它太像一個"高級黑"(網路用語,意思是以讚美的名義來抹黑)藝術作品,的確讓人深思歷史和政治的關係--既然中共宣傳機器可以如此放肆地修改歷史,那麼我們從它主宰的歷史教科書中到底學到了什麼呢?

這組"觀念藝術"作品還在繼續,它引發了網民的抗議浪潮--以同樣的黑色幽默方式:有人設計了軟體"人人開羅宣言生成器",可以將任何圖片植入海報中替換大人物頭像。目前,不僅高瑜、劉曉波、高智晟、陳雲飛、丹增德勒、屠夫吳淦、李旺陽等人權維護者的頭像都被貼了上去,薩達姆、金正恩、卡扎菲等獨裁者也紛紛"赴會",甚至希特勒也不缺席--"毛××可以去,為什麼我不可以去?"海報上寫著。

中共貼心喉舌媒體《環球時報》看到了這種效果,發表評論稱"《開羅宣言》海報帶來的印象令人擔心"。評論稱"中共在中國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這是歷史的定論。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今天對那段歷史每一個具體事件的記述都要對照這個結論,同它直接掛鉤"。呼籲"片方在最後剩下的時間裡對片子做緊急調整,避免爭議的擴大。"

似是而非的宣傳話語

在這場歡樂的網路抗議中,人們也很容易忽略這樣的事實:沒有人會誤解《無恥混蛋》的藝術虛構,因為西方甚至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從來沒有說希特勒死於刺殺;而中國人讀到的歷史教科書甚至歷史學術著作,從來都在宣傳中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蔣介石假抗日真反共--要不是中共曉以大義,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連假抗日都不肯搞。很多中國人都以為,除了中共軍隊的"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外,抗日勝利主要是靠挖地道、埋地雷、扒鐵路、割電線、伏擊戰等偉大的游擊戰爭。

正如《開羅宣言》片方在接受採訪時說,開羅會議"中華民族共同奮斗犧牲的結果。中國被承認被認可,是全民族堅持抗戰的結果,而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共產黨人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這種似是而非的宣傳話語,在教科書和學術著作歪曲歷史的背景下,有著不可小看的愚民效果。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