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金正恩:遊走戰爭邊緣的國際「網紅」

Esther Felden
2017年5月1日

北韓話題永遠都有關注度,即便是一條簡單的新聞也能帶來無數點擊量。這是為何?

https://p.dw.com/p/2cBIG
Nordkorea Militärparade in Pjöngjang Kim Jong U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Maye-E

(德國之聲中文網)"死亡游戲"。這是德國新聞周刊《明鏡》本周的封面標題。副標題是:"川普和金正恩正在冒著核子大戰的風險"。再加上一幅漫畫:美國總統和北韓領導人穿著類似尿不濕的小褲衩,一起坐在一個炸彈上面。

這樣的頭條顯然引人入勝,讓人充滿好奇。其他德語媒體的相關標題也都與此類似。眼下,新聞媒體幾乎每天都在報導有關北韓的消息。標題則五花八門,有"核試驗者"(《柏林報》)、"恐怖平衡"(《新蘇黎世報》),還有"金正恩的戰爭游戲"(《焦點雜誌》)。其實,記者們本不必如此絞盡腦汁地想出標題來吸引讀者,對於許多德語受眾而言,只要一談到北韓,興趣自然而來。

北韓話題一概火熱

在時不時製造國際熱點新聞方面,北韓一向是相當"靠譜",不僅是核試驗和其他軍事挑釁行動,同時也通過其他訊息。實際上,來自於這個與世隔絕國家的幾乎任何消息都令人興奮不已。其中有平壤某處療養公園或騎馬俱樂部開張這樣的新聞價值並不太高的所謂"軟性消息",也有完全不同、令人擔憂的報導。

試舉兩例:今年2月,北韓前領導人金正日長子金正男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機場遭人暗算,最後死於神經毒劑VX。據推測,北韓政府是這起暗殺事件的幕後主謀,但平壤政府對此否認。2013年12月,金正恩將自己的姑父、曾經的"輔佐大臣"張成澤處決,據稱是因為張犯下了叛國罪性。

集權體制的"魅惑"

兩件事情的具體背景至今不明,而這正是許多來自北韓或關於北韓故事的共同之處。也許正因如此,才讓這些故事變得更加吸引人。畢竟,沒有可靠訊息的地方,往往就為傳言和猜測提供了大量空間。德國文學和媒體學者帕布斯特(Eckhard Pabst)恰如其分地將這一現象稱為"驚悚元素":"我認為,集權體制能產生一絲吸引力,因為那裡的所有人事物都是通過一種理念加以詮釋,也是被同一種理念所驅動。"

Nordkorea Kim Jong-Un besucht Freizeitpark
圖片來源: KCNA VIA KNS/AFP/GettyImages

帕布斯特在基爾大學執教,此外他還是一個地方電影交流項目的負責人,並首次將一部北韓影片引進到德國。2011年以來,基爾已經舉辦三屆北韓電影周活動。2012年9月,帕布斯特還曾親自前往北韓,參加那裡的平壤國際電影節。

相似的歷史引發興趣

他認為,德國觀眾對於北韓尤為感興趣。這與德國自身歷史有關。"我們自己也有過獨裁歷史,並不時反思。我們也會通過觀察其他獨裁者的方式,來反思總結自己的歷史。"漢堡媒體學院的新聞傳播學教授魏切爾特(Stephan Weichert)也持類似觀點:"人們當然不能將納粹與北韓的情況進行比較。但存在另一個類似之處。德國曾是一個分裂的國家,朝鮮半島也是。前东德与北韓之間還曾有過友好關係。"尤其對於年長一輩兒而言,這個國家並沒有在世界地圖上標示的那麼遙遠。

魏切爾特認為,德國受眾關心北韓話題的另一個理由是金家王朝本身,以及每一代統治者對於自身形象的不同打造。2011年去世的金正日生前留下的圖片和音頻資料並不多,公開露面的時候也並不特別引發轟動。而現任獨裁者金正恩則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金正恩經常以Youtube網紅的方式亮相,接受萬眾歡呼。"

川普"攪局"

另外,川普担任總統之後,美國北韓政策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魏切爾特認為,這也扮演了一定角色。不確定因素和對於局勢激化的擔憂讓德國公眾更加密切關注北韓事態的發展。

帕布斯特則認為,北韓話題受到追捧還有另一個理由。"我的假設是,北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面形象。一個在諸多方面與我們理想狀態徹底相反的形象,比如我們對於真實、正確和好的理解。我們在那裡所看到的一切都與之完全背道而馳。"而這恰恰能讓德國受眾作為旁觀者,產生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態。

Nordkorea Militärparade in Pjöngjang
圖片來源: Reuters/D. Sagolj

鉗制新聞報導

國際媒體嘗試為用戶、讀者、聽眾和觀眾提供品質更好的新聞報導。但面對北韓,卻常常束手無策。大部分報導來自這些媒體機構位於韓國、中國、日本、美國或者歐洲的辦公室,而不是在北韓本土。因為外國記者前往北韓受到嚴格限制,每一步驟都要得到政府機關的批准。即便國際媒體的記者或通訊員得到北韓簽證,並順利抵達那裡,他們也絕不可能獨自行動,而是總有一個朝方"陪同"伴隨左右。

只有在"大事情"發生的時候,北韓才會允許大批記者組團入境。比如4月中旬,平壤方面邀請了120多名媒體代表前往北韓,報導金正日105歲冥誕的慶祝活動。其他時候很少有國際通訊員能夠在這個國家長期駐留。只有兩家西方通訊社在平壤有自己的辦公室。2012年,美聯社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6年1月,法新社也在那裡設立了一個小型記者站。

艱難條件下的獨立報導

不管是從新聞專業角度,還是從商業經營角度,在北韓開設辦公室都具有重大意義。法新社亞太部主任馬索內特(Philippe Massonet)當時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如此表示。他將在平壤開設辦事處稱為一個罕見的良機。"從這個只有極少數記者能夠經常前往的國家發送報導,這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儘管存在各種規章限制,但我認為還是有足夠空間從這裡進行新聞報導。"

吉恩‧李(Jean H. Lee)也在一再努力爭取這樣的空間。她創立了美聯社平壤辦事處,並在那裡擔任多年主管。目前她主要居住在首爾,擔任華盛頓智庫機構威爾遜中心的全球學者。她回顧當年工作時表示,為了得到新聞報導權的爭鬥從未停歇。"我90%的時間都花在爭取權利,爭取自己發掘選題的權利。"

在一個外國人在沒有批准的情況下外出散步都不允許的國度,得到自我選題的審批是一項巨大成就。"這是得來不易的勝利。每個故事都是一場挑戰,事前談判會持續好幾個月。"在平壤工作期間,她一再聽到這樣的說法:自己是得到允許前往某工廠、某學校或某農場的第一個美國記者。

Nordkorea Jahrestag der Volksarme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yodo

國家媒體的宣傳

吉恩‧李表示,對於任何通訊員而言,北韓都是最為困難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為新聞獲取渠道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可靠訊息稀缺。這兩個因素的相互疊加,對新聞報導本身也注定會產生影響。"如果人們從外部世界撰寫關於北韓的報導,就只能依靠國家媒體的新聞,那當然都是一些政治宣傳。要真正理解這些宣傳的背後含義,並從中篩選出真正的新聞,需要一定的時間。可惜的是,對於許多缺乏背景知識的讀者而言,北韓的所有政治宣傳話語都令人感到恐懼。許多媒體也輕易掉入陷阱,跟著這些宣傳口徑進行報導。不過,外國媒體(對於北韓的)報導已經有所改善,雖然步履緩慢,但穩定提升。"

北韓話題為何在德國這樣的遙遠國度也會引發巨大關注,吉恩‧李認為這很容易解釋。"北韓依然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家,同時也是冷戰時代的最後遺留。因此人們對此著迷。北韓人也知道這一點,並對這一形象加以利用。"

媒體記者們也經常被這種神秘感和歷史感所吸引,在局勢緊張的時候自然更是如此。比如2005年2月,《明鏡》就曾以北韓作為標題新聞,而且是在北韓首次核試驗一年半之前。當時的標題是:"帶著炸彈的精神病患者"。故事的主人公當然是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不過,即便換到現在,這個標題也依然沒有過時。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