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行醫:南京中醫在德國
2005年12月6日身穿白大褂的陳教授(女)身材嬌小、愛笑,她現在已經會用德語和病人交談了。她和同姓但不同家的另一名陳教授一起,2004年10月被南京中醫藥大學派到奧托伯依倫工作一年,用中醫手段治病。陳教授告知記者,來德國前,除了書本和電視的介紹外,她對德國的實際情況瞭解得並不多。
就是陳教授的前任毛(註:音譯)教授一開始也得先適應德國的生活。就飲食而言,他還是更喜歡中國風味,但對德國的蛋糕,他則贊不絕口。他對德國南部的雪景印象尤其深刻,因為在他的家鄉南京很少有大雪紛飛的時候。他以其非常禮貌的方式一再強調,他非常高興有機會在小城奧托伯依倫工作一年。他很自豪自己是匯集了上千年傳統和經驗的中醫的代表。當記者問他如何可以在瞬間內,單憑患者的舌頭就作出診斷時說:「中醫非常注意對病人的觀察,人的內髒是否有問題全都會反映在舌苔上,所以診斷舌苔對中醫非常重要,每個中醫都要接受歷時多年的訓練。」
同時,他也高度贊賞和奧托伯依倫的西醫進行的合作工作。他認為,西醫的優勢在於許多醫療器械,憑這些器械也可以作出相當精確的診斷,雖然這是另外一種診斷。但他認為,儘管如此,還是有些疾病只有中醫才能予以診斷和治療。在這一點上,陳教授也表示同意,如睡眠不好、感覺不適等病症。
毛教授和陳教授也觀察到,一開始,奧托伯依倫的患者往往都對中醫抱有一絲懷疑,對醫生及其治療方法觀察得很仔細,但他們同時也對中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刨根問底,仔細瞭解醫生在幹什麼,因為和中國不同,德國老百姓對中醫的基本概念,如穴位啦、經脈啦等等很不熟悉。
中醫並不僅僅是針灸、拔火罐或者推拿,中醫對健康的概念和西醫完全不同。什麼是健康?什麼是疾病?中醫和西醫對此的理解是完全對立的。中國過去的普遍做法是,只要病人身體保持健康,醫生才能拿到報酬。如果保健對象病了,只有當病治好後,才給醫生付錢。因此,預防保健在中醫裡的地位很高。毛教授介紹了他和德國病人打交道的經驗:「一開始,病人都很謹慎,但他們還是聽從我們的囑咐。我一直強調預防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視個人身體狀況而定的體育鍛煉很重要,營養也很重要。這裡的病人也接受了這些觀點。」
如今,小城奧托伯依倫的病人對中國醫生、對他們原本非常陌生的中醫治療方法已經建立了信任。在這家醫院的負責人羅澤特(Losert)女士看來,這一點其實並不令人驚奇。她介紹說,他們一開始也曾有擔憂,但做開以後發現,擔憂是多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德國著名自然療法克奈普氏療法的創始人克奈普(Kneipp)就出生在奧托伯依倫,這一帶屬於接近自然的鄉間,因此人們對自然療法的接受程度也就高,再加上中國醫生的高超醫術,當然可以贏得病人的信任。
困難更大的,倒是組織管理工作:雖然這家醫院和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合作已歷時三年,後者每年派兩名專家到德國行醫一年,但辦理簽證的手續依然非常繁復,幾乎每次都是最後一刻成行。羅澤特說,辦理簽證的過程也反映出中國人和德國人截然不同的辦事風格:中國人不慌不忙,德國人緊敲鑼鼓。
兩種文化背景短兵相接,在中間發揮重要調解作用的是嫁給德國人的華人丁克爾(Dinkel)女士。她不僅擔任翻譯,把德國沒有的中醫概念,比如上火、濕重等用德語來解釋,而且還時時照顧一般都是首次來到歐洲、因此容易不習慣的中國醫生的衣食住行,向來自南京這個大城市的醫生們介紹德國鄉間的陌生世界。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