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支持「歐洲之心」無可厚非
2019年4月1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出現批評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聖母院失火之後,如此短時間內收獲數以億計的修繕捐款,自然會催生一個問題:為什麼當蘇丹有人死於飢餓的時候,沒有生命的石頭卻能得到這麼多、這麼快的捐助?或者說,為什麼沒有人出錢幫助難民營的兒童們獲得最基本的教育?這次失火的是一個天主教堂,而博愛無論如何都是基督教的核心教義。正如一些網民所說的那樣,教堂的高度並不是展示博愛精神的標準。有這種想法的,並不侷限於那些生活在戰爭和危機地區的人們,也包括很多為了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公平、更美好而不懈努力的人們。
富人與天國
富人如果能同窮人分享他們的財富,當然是件絕對值得期待的好事。尤其對信仰基督的人們來說,財富更是一種社會責任。耶穌的警句值得百萬富翁、特別是億萬富翁們引以為戒:"富人進天堂,要比讓駱駝穿過針孔更難。"
但也不應忘記,有些建築並不只是簡單的磚瓦石塊,而是數百年來代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遺產,因而值得受到特別保護。巴黎聖母院無疑就屬於這類重要的文化遺產。
無論身處怎樣的文化圈,每個社會都離不開延續自身歷史的文化象徵。家鄉的意義遠遠不是地圖上一個標示所能涵蓋得了的。危機四伏的當今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存在顯得比以往更為重要,因為它是人們的家鄉和精神寄託。對於一個很清楚自己是誰的人來說,他一般不大會認為外人、新人或與眾不同的人會對自己構成威脅。而不安全感則會滋生排斥和仇恨。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巴黎聖母院就是這樣一個極好的象徵物,因為每年都會有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參觀這一歷史悠久的建築。地處巴黎市中心的聖母院,她所展現出的魅力、尊嚴以及歷史滄桑感,會令每一個參觀者感到震撼,即便不是基督徒也同樣如此。火災後,很多人在社群網站上曬出他們在聖母院前的留影,這一事實本身就是巴黎聖母院巨大吸引力的明證。
統一貨幣、統一市場絕不是歐洲的全部。歐洲更是一個文化圈,而巴黎聖母院就是該文化圈的重要像征之一。有鑑於此,超級富豪迅速慷慨解囊當然是件好事,因為重建後的聖母院也將成為希望的象徵。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