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總統斡旋 華格納軍團停止進軍莫斯科
2023年6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據稱,盧卡申科在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同意下與普裡戈津進行了交談,以達成一項協議,停止華格納的雇傭軍在俄羅斯各地的活動。
白俄羅斯方面表示,正在就一項保證華格納戰士安全的協議進行討論。
盧卡申科的官方電報頻道發布了這一消息。
普裡戈津很快證實了這一協議,他說:「我們正在命令部隊掉頭,返回野戰營地。」
他說他理解這一時刻的重要性,並且不想「讓俄羅斯流血」。
普裡戈津沒有透露克里姆林宮是否回應了他罷黜國防部長紹伊古的要求。
克里姆林宮没有立即就此發表評論,但這份協議可能會化解一場原本似乎正在迅速升級的危機。
此前,普裡戈津的部隊向莫斯科方向派遣了一支裝甲車隊,顯然試圖發動針對俄羅斯軍方的叛亂行動。克里姆林宮随後呼籲普裡戈津的部隊投降。
據普裡戈津自稱,他的部隊曾距離首都莫斯科僅 200 公里。
事變經過
當地時間24日早晨,普裡戈津(Yevgeny Prigozhin)在社群網站上發布短片表示,雇傭兵團已經進入了俄羅斯南部城市羅斯托夫,並且控制了包括機場、南部軍區總部在內的軍事設施。普裡戈津同時強調,該軍用機場的戰機依然"照常起飛"參與對烏克蘭的進攻,並呼籲俄羅斯民眾"不要輕信官方電視台的報導"。
作為俄羅斯總統普丁曾經的親信,普裡戈津還在短片中爆料稱,俄軍現在已經喪失了大片土地、正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撤退,陣亡士兵人數比領導層收到的報告數字高3到4倍。
俄羅斯官方媒體以及眾多社群網站网民發布的畫面顯示,羅斯托夫市政府建築周邊出現了許多武裝人員,裝甲車輛也在市區開行。不過這些武裝人員的身份難以從畫面中識別。
普丁演講:不讓1917重演
中午時分,普丁發表電視講話,稱"組織和準備軍事叛亂、拿起武器反對戰友的人背叛了俄羅斯"。普丁表示,叛亂者會為此付出代價。"我敦促那些被捲入這一犯罪行為的人不要犯下致命的、悲慘的錯誤,作出唯一正確的選擇--停止參與犯罪行為。"普丁在講話中還說,"1917年,俄羅斯曾遭受了這樣的打擊,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勝利卻被奪走了。陰謀和爭吵導致了最大的動蕩,軍亡國亡,大片領土喪失。結果,釀成了內戰的悲劇。各種政治冒險家和外國勢力令俄羅斯人自相殘殺,他們為了謀取私利撕裂了國家。我們不會讓這種事再次發生。"
普丁披露,俄羅斯武裝部隊和其他政府機構已收到必要的命令,"莫斯科、莫斯科地區和其他一些地區正在採取額外的反恐措施,我們還將採取果斷行動穩定頓河畔羅斯托夫的局勢。"
矛盾由來已久
此前,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指控普裡戈津試圖"挑起內戰",並要求華格納傭兵團的士兵將其拘押。但是普裡戈津則回應說,2.5萬士兵已經準備好為俄羅斯人民赴死。
當天的早些時候,普裡戈津還宣稱其部隊擊落了一架俄軍直升機,並揚言要摧毀一切阻礙。
此次事件始於6月23日。當天,普裡戈津突然在社群網站上發布消息稱:俄羅斯國防部對華格納傭兵團的後方營地發動了導彈襲擊,"華格納"準備對此做出回應。不過,普裡戈津只把矛頭對准了國防部長紹伊古以及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暫時並沒有針對普丁本人。他說,"這不是軍事政變,而是正義的進軍。"
不過俄羅斯國防部否認了襲擊華格納營地的說法,並強調俄軍一直在前線上忙於和烏軍作戰。
俄烏戰爭去年爆發以來,華格納傭兵團一直活躍在前線,在巴赫穆特包圍戰中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幾個月,普裡戈津與俄軍高層爆發了激烈爭吵,認為國防部在巴赫穆特戰役期間沒有提供足夠彈藥補給,且國防部長與總參謀長應該為華格納傭兵團士兵的大量傷亡負責。
澤倫斯基:俄羅斯全面虛弱
6月24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就華格納傭兵團反叛事件發表評論稱:"俄羅斯的疲弱很明顯。全面的疲弱。……俄羅斯在我們國土上部署其軍隊和傭兵的時間越長,它以後的混亂、痛苦和問題就會越多。同樣明顯的是,烏克蘭能夠保護歐洲免受俄羅斯邪惡和混亂的蔓延。"
他在當地時間周六(6月24日)夜間發表的影片講話中說:「世界可以看到,俄羅斯的統治者什麼也控制不了。這毫無意義。簡直就是一片混亂。」
澤倫斯基补充道:「一天之內,他們失去了數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並向所有俄羅斯土匪、雇傭兵、寡頭和其他所有人展示了用武器佔領俄羅斯城市,以及可能包括軍火庫在內是多麼容易。」
他說,普丁「顯然非常害怕」,很可能「躲在某個地方」,而且「已經不在莫斯科」。
澤倫斯基警告稱,俄羅斯的下一輪混亂將「更加危險」。
德國政府則表示,正密切關注俄羅斯發生的事件。法國方面也表示,法國總統馬克宏正在密切關注俄羅斯局勢。此外,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也在推特發文,稱正在關注俄局勢:"關於俄羅斯的局勢,今天上午我們與總理、國防部以及盟友進行了磋商,我們對東部邊界之外的事態發展進行著持續監控。"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披露,拜登總統已聽取有關俄羅斯國內局勢發展情況的簡報,美方"正在關注局勢,並會就這些事態發展與盟友和夥伴進行磋商"。
(路透社、德新社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