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特約評論:人民幣買不走西方經濟的恐慌

2011年1月5日

本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問歐洲,受到歐洲媒體極大關注。北京政府此前大舉購買希臘、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國債,承諾幫助陷入財政困難的歐洲國家度過難關。西方媒體甚至打出"中國收購歐洲"的標題。

https://p.dw.com/p/ztd0
圖片來源: AP

歐洲多國深陷債務危機、歐元搖搖欲墜……這對中國來說正是個大顯身手做幾筆好生意的良機。從許多方面看,西歐甚至是中國實現"走向世界"政策的再合適不過的市場。這裡不僅有購買力雄厚的消費群體,也是全世界高尖端技術的匯集地。不過,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本周訪問歐洲並不只是一次商業之旅。北京政府意識到了,西方經濟出現了恐慌的跡象,而這很容易影響歐中的經濟合作,甚至導致歐洲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現在北京政府開始大舉在歐洲投資,購買歐洲國家國債,促成雙邊合作。但事實是,僅靠上述舉措是解決不了歐盟與中國貿易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的。

一個連小學生都懂的道理是:如果貿易雙方生產和銷售不同的商品,那麼雙邊貿易就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這也就涉及到了歐盟與中國貿易中存在的問題。中國正在趕超歐洲,而歐洲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中國越來越多的生產和出口歐洲原本的強項商品,比如紡織精品、電子產品、化工產品。中國政府還扶持本國的這些產業,以至於他們能以價格優勢在外貿中取勝。能夠相對維持貿易平衡的歐盟國家變得越來越少。

德國是個反例。在過去10年裡,德國在歐盟對華出口額的比例從30%上升到50%。特別是在機械、汽車、可再生能源方面尤顯德國的優勢。而中國的競爭實力也在這段時期裡猛增,甚至開始在一些技術領域挑戰技術大國德國。

中國政府近日證實,將力爭佔領7個先進工業領域的市場。而這些市場原本是幾乎都是西方公司的"領地"。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公司正在迅速搶佔市場,其市場佔有率也在飛速增長。歐盟一些政治家將中國的奮起直追的表現視為警鐘:歐洲該做些改進了。歐盟委員會強調推出的"歐洲2020戰略"。這是歐盟未來10年的發展藍圖,目標是將歐洲建為世界上以發展知識和創新經濟為主的中心。這一戰略不僅能維持歐洲經濟的發展,也是保持與中國經濟合作的前提。

不過,人們也不該對這個戰略寄予過多期望。畢竟歐盟只將GDP的不足2%用於科技研發。 一些歐盟成員國甚至迫於財政情況,不得不削減給高等院校用於培養人才和支持創新項目的資金。更糟糕的是,上述這些國家看來短時間內沒有度過財政危機的跡象。而且這些國家的決策者往往過於短視,不把本已縮減的歐盟經費用於有發展前途的項目,而是用這些資金搞一些學院設施的修繕工作,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毫無研發進展。

還有一點值得質疑的是,技術創新可以幫助貿易雙方建立互利的經濟夥伴關係麼?新的科技發明和技術創新可能會給一批科學家、投資商帶來各種機會。不過我們所看到的情況是,如今科技進步在創造工作崗位,以及給社會相對貧窮的群體帶來實惠方面發揮的作用都不如以前顯著。

當然,有更多的歐洲國家,比如德國,意識到中國在尖端技術領域的競爭力增強,這些國家就會更多地抱怨貿易不平衡,不滿北京政府大力支持本國企業、忽視外國駐華企業利益等。而面對這些指責,北京方面可能會用一些外交辭令安撫歐洲。不過安撫的詞語並不能消除歐洲人對工作崗位、收入、子孫的未來等方面的擔憂。因此,歐洲會繼續在恐懼、反應遲緩、經濟低迷這個怪圈裡惡性循環。歐中貿易關係也會繼續籠罩在歐洲方面的失望與不信任的陰影之下。

本文作者Jonathan Holslag是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研究員

作者:Jonathan Holslag 編譯:謝菲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