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棉花戰爭」只是一場序曲?

張平(摘編)
2021年4月4日

有評論認為,新疆「棉花戰爭」中,中國主動推動了「脫鉤化」。本來在各自國家幫中國說話的西方企業被「逼反」了。而經濟上的脫鉤化,會進一步推動政治上的敵對。

https://p.dw.com/p/3rZo2
Tableau | Xinjiang - Baumwollanbau | Uighren | 25.03.2021
圖片來源: VCG/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逼反了這些原本幫它說話的西方企業》,作者杜心武說, "良好棉花發展協會"稱得上非常有影響力,也非常有公信力。它不認證的產品,協會成員不用,這本來就是協會成員的義務。所以,不用新疆棉花這事,根本和個別的品牌商無關,這就是為何H&M非常冤枉之處。

China boykottiert westliche Bekleidungs-Firmen
台灣《上報》文章稱,不用新疆棉花這事和個別的品牌商無關,H&M成為眾矢之的非常冤枉圖片來源: STEPHEN SHAVER/newscom/picture alliance

文章說,根據中國的邏輯,企業在哪個國家就要遵守哪個國家的法律和標準。那麼西方企業在西方發表聲明,就是遵守西方國家的法律和標準。在以往,這些企業只要不在中國發表類似聲明就可以(或者其中國分公司用中文發表安撫聲明),但現在,中國把手伸到外國,要求西方公司在外國也要遵守中國的準則。而很多西方企業連"沉默權"也沒有,不發聲明就會被中國指責為"不支持新疆棉花"。

作者說,最後的結果只會是中國主動推動了"脫鉤化"。而且,本來這些西方企業都是在各自國家幫中國說話的主力,現在它們被"逼反"了,經濟上的脫鉤化,當然會進一步推動政治上的敵對了,這對中國當然是不利的。其實,就算現在,中國大打民族主義牌,讓西方各國見識了"戰狼"的威力,已把西方國家推到一起。這種民族主義牌或許能凝聚中國人心,但對中國還是弊大於利。

中國與歐洲打交道難度大增

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天安門事件後最緊張的中歐關係:新疆問題是否會引發更激烈對抗》,作者碧德說,中國制裁了歐盟塑造共同外交政策的"腳本作者",而這個委員會今後還將繼續起草與中國有關的政策。這些高級外交官在本國外交系統內地位舉足輕重,無一例外都有豐富的擔任駐外大使經歷,若旅行禁令也適用於他們個人身上,甚至是各國後續繼任者,不難預計未來會出現複雜且難以處理的情景。

作者認為,人權制裁與經貿制裁不一樣,意識形態上的姿態大過利益上的傷筋動骨,這也是拜登上台後能迅速集結西方盟友對華施壓的原因,側面顯示出新政府更為純熟的外交手段。可以想像到,歐盟在經濟貿易和科技標準上與美國逐漸趨近,是接下來四年中的大概率事件,人權問題會在價值觀外交的引領下嵌套進其他議題中。中國在拜登政府時期下與歐洲打交道難度將高好幾個台階,因為首先面臨的就是一場意識形態的道德戰爭。中國對歐洲的戰略方向,過去四年在於想辦法拉遠歐美之間的距離,也頗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在未來更有可能以"你們不配"的姿態,令對方更緊密團結起來圍攻自己。

新疆"血棉花"會砸到台商的頭嗎?

台灣《新新聞》發表文章《棉花戰爭,台商當心被血棉花砸頭》,作者顧爾德說, "棉花戰爭"不會只是中、西方互扔"血棉花"而已,更會擴及各產業鏈,甚至台商也會受牽連。這場棉花戰爭涉及幾個關鍵詞:反恐、再教育營、援疆、脫窮,以及最重要的供應鏈重組。

文章說,在歐盟制裁公佈前,3月10號歐洲議會通過一項立法提案,要求歐盟執委會盡快就跨國集團企業倫理道德問題制定法案,迫使企業對其供應鏈負責,協力廠商要符合各種社會規範,包括禁止童工、禁止強迫勞動、工安、最低薪水與環保、永續等要求。這個規範供應鏈的法規估計在2022年初上路。和美國《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一樣,這項立法除了要求企業自身,也要求企業對其協力廠商負起相關責任。這個法案並非針對中國,但肯定對這個"世界工廠"影響最大,其影響還可能造成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去年才在ASPI報告中被點名,如今更得提防歐美強化規範供應鏈之際,不要再被血棉花砸到。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