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烏克蘭危機的另一戰場:打擊假訊息如何跨海合作?

李宗憲
2022年3月4日

烏克蘭戰火延燒之際,全球各地有一群人正在另一個虛擬戰場奮鬥,他們是——事實核查人員。這場沒有煙硝味的跨國資訊戰,早已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開打。超過45個國家的事實核查中心,正跨國緊密合作對抗假訊息。德國之聲訪問多位專家,解讀俄烏戰事背後的假訊息。

https://p.dw.com/p/47wWl
Ukraine | Luftangriff-Alarmsirenen in Kiew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基輔一個地鐵站裡,女孩們正在避難。 圖片來源: AFP via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烏克蘭遭俄羅斯入侵後,錯誤或偽造的相關影像與訊息,鋪天蓋地在社交媒體上跨國流傳,不少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在查證上也遇到困難。這段時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忙得不可開交。科技使虛假訊息快速傳遞,加上語言隔閡增加辨別難度,導致他們得花上更多時間核實資訊真偽。

截至週四(3月3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已發佈至少19篇烏俄戰爭查核報告。他們並非單打獨鬥,因為在烏俄戰事開打後,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第一時間就與世界各國合作,跨國建立名為「烏俄戰事事實核查」(#UkraineFacts)的數據庫,至3月1日為止,已經蒐集來自超過45個國家、400多個有關烏俄戰爭的虛假資訊報告。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教育總監黃兆徽告訴德國之聲,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各國的核查中心隨即跨海串連建立平台,像是推特討論串和電子郵箱等,並且在很快時間內建立共享檔案庫,方便共同蒐集和檢視更大量的假訊息。

黃兆徽說,新冠疫情期間假訊息跨國流傳,國際間就已經摸索出了合作模式,有點像是為這次打擊「烏俄戰事假訊息」做演練,現在才得以迅速反應。

她透露,在台灣,有關烏俄的假訊息以被翻譯成中文的短影片為主,它們大部分來自中國的抖音、微博,接著通過台灣常用的通訊軟體Line流傳。她說:「這些影片攻擊的對象都是美國和北約,像是批評北約違背民主承諾或說民主國家不可靠,裡面還有大量陰謀論。」

比如網路上流傳的視頻「俄烏激戰,電視上看不到的畫面?」,影片內容指「地球上只要有戰爭,邪惡美帝就是第一贏家!沒有戰爭也要製造國際危機,挑起戰爭。」但經過事實查核中心查證發現,影片內容其實是烏克蘭志願軍、反叛軍和俄羅斯軍隊在2014年間發生的衝突事件,與當前的俄烏戰爭完全無關。

目的為何?

類似的假訊息或移花接木的影片不勝枚舉。黃兆徽認為,在台灣,混雜虛假訊息的影片目的是要混淆視聽,讓台灣民眾對美國產生厭惡感。在美中對峙之下,就會削弱人們對美國支持的力量。

另外,也有些訊息佯稱烏克蘭總理逃跑,塑造出烏克蘭面對俄羅斯不堪一擊的假象。她稱,散播這類假訊息的目的,可能是在散佈「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恐懼,背後潛藏的訊息是:「台灣要乖乖聽話,不聽話可能會像烏克蘭」。

Elfenbeinküste Trockenheit infolge des Klimawandels
因為疫情期間,國際間流傳許多虛假假訊息,國際各核查單位開始建立平台互相合作。圖片來源: Clelia Benard/DW

事實上,發佈假訊息的動機有千百種。美國喬治城大學傳播學副教授萊蒂西亞・博德(Leticia Bode)向德國之聲表示,「有些人只想賺錢,因為他們知道假新聞會帶來點擊率,進而帶來收入;而有些人,則有更多基於意識形態的目的」。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文理學院傳播學助理教授尤塔姆・奧菲爾(Yotam Ophir)補充,很多人製造假訊息並非有任何意圖,他們分享的內容,是他們認為,在網上看到或在某個地方聽到的準確訊息,並不知道自己在誤導公眾。

不過,奧菲爾也同意,確實有些人是別有動機地在散播假訊息。他向德國之聲舉例:「包括政治人物,比如普丁和俄羅斯的政治宣傳,還有各種臭名昭著、不可靠的網站,靠著傳播引人入勝的陰謀論和錯誤報導,吸引網絡流量、點擊率和分享。」

據他觀察,目前全球流傳有關烏俄戰爭的假消息主要分成兩種:一是俄羅斯的宣傳,試圖將普丁侵入烏克蘭的決定,說成是對烏克蘭侵略俄羅斯的回應,以證明入侵的正當性。他舉例,克裡姆林宮傳播出來的部分視頻片段,聲稱烏克蘭人正攻擊俄羅斯人,但後來卻被發現是舊視頻;另一種假消息則是關於襲擊、傷亡和衝突的謠言和虛假報導。

假訊息的影響

奧菲爾指出,就短期而言,假訊息使人混亂或迷失方向,進而影響對地緣政治局勢的理解。另一方面則是對公眾輿論的影響,特別是在俄羅斯國內,許多人相信政府對烏克蘭侵略的官方敘述,從而找到了入侵烏克蘭的理由。

他警告:「長期來看,網上錯誤訊息持續增加,侵蝕了我們對訊息來源、媒體、政治家和彼此的信任。這種影響最終可能比眼前的影響更糟糕。」

對公共輿論有深入研究的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凱爾・桑德斯(Kyle Saunders)則向德國之聲補充,所有訊息都能對公眾輿論及精英階層產生影響,特別對於當權者而言,必須更加警惕,因為他們可以基於虛假訊息採取一些行動。

他說:「當我們看到令人震驚或刺激的東西時,作為反射動作,我們會想跟別人分享。畢竟都是人。」同時提醒,「我們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包括國家、領導人和軍事指揮官,都有可能參與在虛假訊息戰中,藉此得到優勢或影響社交媒體中的論述。」

如何避免?

烏俄戰事持續之下,資訊繁雜,多名學者皆建議不要僅依靠單一消息來源。傳播學助理教授奧菲爾向德國之聲說:「最好的策略是依靠多個來源,不要只相信單個網站或電視頻道,看看不同來源都是如何述說事件的。」

How to debunk disinformation | Fake News
有關烏俄戰事的假新聞在網上流竄,一般民眾難辨真偽。圖片來源: DW

他補充,要選擇長期表明優先考慮「準確性」的資訊來源,同時避免接收那些有利益衝突的報導訊息。

奧菲爾舉例,像是美國福斯新聞(Fox New)的一些主播,通過批評拜登總統來為他們的衝突報導「添色」。這讓他對這些報導更加懷疑,因為他擔心,這些主播會出於政治動機在報導中存有偏見。

德國之聲自烏俄開戰以來,已發表多篇「事實核查」文章,像是《「基輔幽靈」真有其人嗎?》、《有關烏克蘭戰爭的5個假畫面》以及《俄羅斯攻打烏克蘭的理由可信嗎?》等。

德國之聲訊息核實專家約沙・韋伯(Joscha Weber )表示,有些虛假訊息很難辨別,他坦言,就連專業人士有時也很難核實。他舉例,德國媒體《圖片報》(Blid)就曾經誤用2016年的影片,稱上百名俄羅斯傘兵部隊空降烏克蘭;另外,也有些流傳網上的烏俄戰事影片,最後被發現來源是遊戲畫面。韋伯提醒,「分享任何資訊前,必須再三確認」。

美國傳播學者桑德斯則提醒,必須抱持懷疑態度看待不斷湧入的訊息,在得到多個來源證實之前,不要輕易相信任何太流於表面的訊息。他說:「這需要我們所有的人做出努力,普通人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就連媒體機構要做到這點,也不容易。」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