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尋找「新溫州模式」
2005年8月29日但溫州目前遇見了歐洲和美國曾經遇見的問題:還有比溫州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尋找新的經濟模式成了溫州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
溫州市服裝廠的巨大車間裡,年輕的中國女孩子肩挨肩地坐在金輪牌縫紉機旁縫制著西裝和領帶。他們每周要工作六天。
溫州是浙江省比較偏遠的一個沿海城市,由於搞私人經營被江青定性為資本主義的尾巴而被「割掉」了。但溫州人利用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政策,集資辦起了生產勞動密集性產品的工廠,比如生產鈕扣,拉鏈,開關,電池,打火機等的工廠。後來還生產鞋及服裝。溫州人不僅佔領了國內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也佔有一席之地。溫州市委副書記謝浩說:「溫州經濟模式最初是從最基本的作坊式經濟開始的,在鞋,服裝等方面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溫州產品現在在全國甚至是世界上都有相當的佔有量,特別是打火機在全世界市場的佔有量已經達到80%。」
有750萬人口的溫州市成為私人企業主的同義詞。據中國銀行的估計,所有溫州人的資產總和已經超過300億歐元。新泰鞋廠專門加工外國名牌鞋。該廠早晨7點開工,晚上9點關門,平均每天生產七千雙鞋。鞋廠職工大部分小於20歲,月薪水約為1000元人民幣。去年,新泰鞋廠的產值為一千萬美元。
鞋廠主曹明宣打算將今年的產值提高30%左右。 但他遇到了麻煩:「全國各個行業目前都出現勞工短缺的問題。我們工廠必須擁有800名員工才能保證生產,現在還缺200多人。內地的很多產業都發展起來了,勞動力在當地就可以找到工作,這樣沿海地區就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現象。」
中國製鞋業有大約200萬職工。去年他們生產了70億雙鞋,佔世界市場的60%。溫州市第二大鞋廠-康奈鞋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周津淼介紹說:「中方企業底價出口沒賺多少錢。出口的原因主要就是競爭造成的。鞋廠數量太多了,大家都要吃飯啊。」
康奈為Bata,勞埃德及皮爾-卡丹提供優質皮鞋。他們以40美元一雙出口。而這些牌子的鞋在美國的價格往往是這個出口價的六倍。而犧牲了健康的鞋廠工人的月薪水往往不足100美元。
溫州打算走出生產廉價產品的死胡同。一些公司企圖用與外國公司合資的方式尋找出路。他們知道,新穎的設計,高的產品品質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展覽中心主任陳希強講述道:「到2010年製鞋廠的數量會減少三分之二。溫州的工廠數量會減少,但是中國鞋廠的數量不會減少,大部分鞋廠會移到內地。這條路現在很多大型企業都在嘗試。歐洲配額的取消對提高溫州鞋的品質有非常大的好處,因為今後的顧客是歐洲人。中高檔的歐洲顧客提出的要求會比較高,這樣就促使我們提高產品品質。低檔鞋可能會轉移到內地去生產。」
打造自己的品牌是目前流行的時髦用語。如果康奈或者奧康能夠搶在外國中高檔鞋打入中國市場前打造出自己的中高檔產品的話,那它們還會在成功史上寫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