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港懲教軟硬兼施「去激化」反修例囚犯

2022年4月19日

香港懲教署近日披露,正在獄中推行「去激化」項目,為自反修例示威以來入獄的犯人去除極端思想。除此以外,港府如何應對大幅增加的「敏感」囚犯?

https://p.dw.com/p/4A6sZ
Hongkong Lokalwahlen 2021 Protest
示威者站在監獄道具後面,上面貼著海報展示47名入獄的民運人士圖片來源: Peter Parks/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隨著香港反修例示威衍生的案件一個一個審結,在短短這兩年多之間,監獄和各級懲教所多了上千名囚犯。對政府和建制陣營而言,把這批涉及社會運動的犯人繩之以法,是階段性地解決了政治動盪。但是如何管理大量在囚異議分子,是當局接下來處理的議題。

懲教署最近在公開文件中披露,正從三大方向對囚犯實行「去激化」措施,包括:認識中國歷史及國民教育、心理及價值觀重整、生涯規劃及家庭關係重修。懲教署會指派專責的個案主管,評估在囚人士的「激進思想特徵」,根據他們的「去激化」特殊更生需要,按部就班地去除激進思想,並定期檢視他們的進度。當局表明,對像是2019年「黑暴事件」後大量牽涉嚴重罪行及思想激進的違法者,而「去激化」的目的是協助其擺脫激進思想及行為,重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三個「去激化」方針當中,以中史及國民教育為新元素,有熟悉懲教事務的人士向德國之聲確認,是當局首次在獄中推行《基本法》及《國安法》教育。署方稱,會透過教授上述兩部法律,以及國民教育、初中中史等科目,強化在囚人士的守法意識。

至於中國歷史教育,據悉自去年已開始推行,曾經邀請親政府的教聯會副會長、現任立法會議員鄧飛到所內向在囚人士「講課」,也會播放親中電視台的中國歷史地理節目給他們觀看。署方在文件中表示,在獄中推行「一切從歷史出發」教育活動,以虛擬實境(VR)、電競、工作坊等有趣的手法,提升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從而建立正確價值觀及反思人生意義」。

自願參與?

總括所有措施,懲教署宣稱至今年2月28日為止,約有250名在囚人士曾經自願參與「去激化」更生項目,形容他們反應正面及良好。署方會與不同的協作夥伴和持份者合作,把計劃推展至更廣更深的層面。

有釋囚告訴德國之聲,監獄之中難言有真正的「自願」,小至日常起居、大至假釋申請,在囚人士都要倚靠與懲教人員保持良好關係。他說:「我們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一群,接收的資訊也不全面。獄中各種安排和活動,總會有些職員會對我們威迫利誘,那難道有敬酒不喝,喝罰酒嗎?」

新的「去激化」教育覆蓋面實際有多廣,可以從在囚總人數作為對照參考。至去年九月底,香港有5465人正在各個院所服刑,這些懲教所包括監獄、戒毒所、教導所、勞教中心、更生中心和精神病治療中心,依照法庭判定的刑罰分配至不同設施。除此以外,有大約2300人還柙於上述設施中,他們大多是候審期間被拒絕保釋的被告,待遇與正式囚犯不完全一樣。

根據港府提供予立法會的資料,截至今年一月底,共有10277人因反修例事件被捕。2810人被起訴,約三分二、即1858人已完成司法程序,當中1158人被法庭定罪。這批被定罪人士面臨的刑罰包括:入獄、緩刑、社會服務令、感化令等;迄今判刑最重的是一宗藏有TATP炸藥案的被告,監禁12年。

另外隨著《港區國安法》實施,也出現愈來愈多牽涉國安元素的案件。截至今年二月底,在各級法院已審結或處理中有關《港區國安法》的案件,共有85宗。國安相關案件的保釋門檻更嚴格,而一旦罪成,量刑大多較其他公安條例下的案件更高。

軟硬兼施

「去激化」項目當中,還有心理輔導、生涯規劃和家庭關係重修等面向,都是既有的更生項目。不過當局近年設立了針對年輕囚犯的心理治療,實行「正向」教育,扭轉極端思維,減少他們重犯暴力罪行的機會。知情人士指,這類項目涵蓋所有在囚人士,並非專為「政治犯」而設,一向由心理學家主理。獄中表現好的犯人可以參加,他們會進行小組活動和討論,而且不用再做勞動工作。而在「去激化」方針之下,署方稱會透過不同媒介,治療成年囚犯「極端反社會暴力思想」等情緒及健康問題。

除了「教育」和「更生」,紀律部隊以軟硬兼施的手段應對這股「入獄潮」。有釋囚表示,在反修例運動結束後初期,懲教人員的反應往往過猶不及,特別顧忌被控煽惑罪的人士。「職員會以為煽惑罪犯很容易迷惑人心,因而不許他們與其他囚友交談,敏感日子監視得特別嚴密。」

Bürgerrechtler Jimmy Lai | Hongkong Urteil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去年被依「煽惑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等罪名判刑入獄圖片來源: Kin Cheung/picture alliance/dpa/AP

警方也會持續接觸已入獄的人士,有受訪釋囚告訴德國之聲,有牽涉示威案件的年輕囚犯,一年內被警方國安處問話多於一次。以他所知,國安處警員通常詢問他們「仇警」的起源、有否接受外國資助示威等問題。他說:「大多是套話、收集情報,雖然不是正式調查,但在囚人士也只能配合。」除此以外,有時候社工進行輔導的時候,也會問及政治取向問題。

有批評者把「去激化」項目類比新疆「再教育營」,擔心香港監獄「新疆化」。有熟悉香港懲教事務的人士認為,兩者不盡相同。「在項目內容方面,的確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以較溫和的名目和手法作為切入點,硬推某些價值觀。」他向德國之聲分析:「但要注意不同的地方是,香港這群受眾是已經定罪的在囚人士,並非隨便在外面抓人參加。」他相信在鷹派管治的大環境下,像「去激化」教育的懲教方式會持續下去,參與人數亦會增加,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實際成效仍然存疑。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